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吕娜 张翠玲 张兴莲 牛青艳

1
2

第一节 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2-09 18:06   发布人:张翠玲   浏览次数:845

学前社会教育第一单元第一节 教案1.docx

第一章 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简介

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

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促进幼儿社会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凸显了蒙养院应实施做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活动均应该围绕学前儿童爱众乐群、涵养德性的宗旨进行。足以看出章程中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五四时期,陈鹤琴、张宗麟开创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学期儿童社会教育。陈鹤琴的五指课程,把做人作为三大纲领之一。

张宗麟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2.          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课程在幼儿园的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新中国幼教发展的大部分历程中,社会领域课是与德育课程划等号的。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缓慢延伸。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标志:《幼儿园工作规程》,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规程对幼儿园品德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规程的颁布,对建立与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提供了法规、政策及理论上的支持。

3.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2001年,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教育部制订并发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是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纲要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它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其中的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方法、途径等进一步具体化,使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力明确的原则和方向。

(二)世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教育课程审议报告”,进一步明确幼儿期开始的心灵的教育。

美国:1996年颁布《0-8岁教育方案》

英国:1998-1999教育改革议案,提出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基本的公民意识。5岁前儿童应达到的目标中,品德和情感教育放在首位。

法国:幼儿教育就是发展和谐人格,促进儿童情感的成熟与社会化。

新西兰:提出早期教育的五大目标

台湾:《幼稚园课程标准》

(三)社会性的内容

1.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2.友好相处的能力

3.自律的能力

4.表现与理解的能力

5.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良好的卫生、学习、生活习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社会领域核心内容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一)人际交往

     1、愿意与人交往;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4、关心尊重他人;

(二)社会适应: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意义

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

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对社会事物或现象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知的需要。

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塑造儿童,而在于为儿童形成自己的观念提供相应的材料,促使儿童自我塑造。

如果能成功培养孩子社会性中的某一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滚雪球一样的提高。

控制自我、倾听他人、与人合作等这些社会性技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必须具备的。




  • 张妮 2020-02-20 18:31:15
    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上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对劳动、交往、成就、奉献的需要等。社会性需要是起源于社会生活的、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是维持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事物的反映。它表现了人的活动对文化成果的依赖性。社会的需要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要求;当个人认识到这些社会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需要就可能转化为个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社会性需要的种类很多,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是受社会制度、历史、时代、民族、阶级、习俗以及个人所属的群体的特点所制约的。每个人由于所处社会背景、所属的群体不同,因此,社会性需要有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即随着人的文化素养、兴趣、理想、信念乃至世界纪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平。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动物所没有的,必须指出的是,人没有纯生物性的需要,人的一切需要都具有社会的性质,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 仇事成 2020-02-27 17:36:26
    社会性是意识的表现,它使社会内部个体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脱离社会的个体的生存能力。社会性主要包括这样一些特性,如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
  • 许茹梦 2020-02-28 10:00:23
    社会性是意识的表现,它使社会内部个体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脱离社会的个体的生存能力。社会性主要包括这样一些特性,如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
  • 付江李 2020-03-16 09:48:04
    “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不在于 塑造 儿童,而在于为儿童形成自己的观念提供相应的 材料,促使儿童自我塑造. 如果能成功培养孩子社会性中的某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滚雪球一样的提高. 据研究表明,越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形成孩子 的领导气质。
  • 王鑫鑫 2020-03-22 20:28:46
    “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不在于 塑造 儿童,而在于为儿童形成自己的观念提供相应的 材料,促使儿童自我塑造. 如果能成功培养孩子社会性中的某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滚雪球一样的提高. 据研究表明,越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形成孩子 的领导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