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1岁末就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通过对自我的发现,产生独立的愿望,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幼儿期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
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他“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的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在的品质特点,如“我听话,遵守纪律”或“我谦让,对小朋友友好。”
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二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唱歌”,“我会画画”。学前晚期儿童的评价就比较细致、比较全面些。如,他会说“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不好”。
在整个学前期,甚至学前晚期,儿童对自己评价的能力还是较差的,成人的态度对儿童的评自我评价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客观、公正,任何过高、过低或其它不恰当的评价都是有害的。例如,如果成人对儿童说:“你永远也学不会”,“你总是不会安静”,“你老是爱打人”等等,儿童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毫无希望的人,变得没有信心。
提问法
讨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