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脱毒苗生产技术规范
前言
为认真贯彻福建省强制性地方标准草莓脱毒苗质量标准,指导我省草莓脱毒苗生产,提高草莓苗的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于2001年6月26日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亚娜、周莉娟、姜秀勇、郑伟文。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莓脱毒苗生产过程中的定义、培育技术和病毒检测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的不带草莓斑驳病毒(S.o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革莓镶脉病毒(SVBV)和草莓皱缩病毒(SCrV)的草莓脱毒苗的生产。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B35/T130.2-2001《草莓脱毒苗质量标准》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草莓脱毒苗
经过组织培养脱毒处理或直接引进,经检测后确认不带指定病毒的种苗。
4脱毒苗培育技术
4.1脱毒组培瓶苗的培育技术
4.1.1优良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进行脱毒。
4.1.2草莓脱毒的主要方法
4.1.2.1茎尖组织培养法
4.1.2.1.1外植体选择
选择无病虫、品种纯正的健壮植株,切取带生长点的茎段3cm~4cm,用流水冲洗干净。
4.1.2.1.2茎尖剥离
将表面清洗过的材料置于超净工作台上,用70%酒精表面消毒30s,再用0.1%升汞消毒5min~10min,并不断搅动: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5次,去鳞片,在解剖镜下用针挑取0.2mm~0.3mm的茎尖,立即接种于茎尖分化培养基中。
4.1.2.1.3培养条件
草莓茎尖培养所需要温度为23℃~28℃,光照强度为1000Lx~3000Lx,每天光照12h~16h。诱导培养2~3个月,待丛生芽形成后转入增殖培养基。
4.1.2.1.4组织培养快繁
将在茎尖分化培养基础上诱导分化的第一代丛生芽进行病毒检测,合格的试管苗在增殖培养基上增殖,增殖培养每20d~30d继代一次(总继代次数不超过10代),选2cm~3cm的小苗转入生根培养基,经过20d~30d生根培养,形成完整植株的组培苗出售给生产单位或个人;不合格的试管苗全部销毁。
4.1.2.2花药组织培养法
4.1.2.2.1外植体选择
摘取花萼未张开花粉母细胞处于单核期的花蕾,放入4℃冰箱中预处理1d~2d。
4.1.2.2.2培养过程
取预处理过的花蕾,在无菌条件下用70%酒精浸泡20s,再用0.1%升汞消毒5min~8min,并不断搅动,无菌水冲洗3次~5次,然后在无菌条件下中去除花萼、花托等,用镊子挟取黄色花药立即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
4.1.2.2.3培养条件
愈伤组织培养进行暗培养,培养温度为23℃~28℃。
4.1.2.2.4组织培养快繁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2~3个月后,将0.2c,m大小的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中诱导丛芽分化,待分化成茁后,进行病毒检测,对合格的试管苗进行增殖,增殖培养每20d130d继代一次(总继代次数不超过lO代),选2cm~3cm的小苗转入生根培养基,经过20d~30d生根培养,形成完整植株的组培苗出售给生产单位或个人;不合格的试管苗全部销毁。
4.2隔离快繁培育技术
隔离快繁培育技术包括脱毒原原种苗繁殖、脱毒原种苗繁殖和脱毒生产用苗繁殖。
4.2.1脱毒原原种苗繁殖
经过病毒检测的脱毒组培苗移栽成活的植株为脱毒原原种苗。脱毒原原种苗每年应进行一次病毒检测,发现问题即汰除。检测机构要将病毒检测结果报告有关部门。
4.2.2脱毒原种苗繁殖
由脱毒原原种苗定植于无土壤线虫、无革莓病源和防虫隔离区内,分株繁殖的第一代植株为脱毒原种苗。脱毒原种苗接受病毒检测机构的定期病毒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更换。
4.2.3脱毒生产用苗繁殖
由脱毒原种苗定植于无土壤线虫、无草莓病源和防虫隔离区内,分株繁殖后代为脱毒生产用苗。脱毒生产用苗接受病毒检测机构的定期病毒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更换。脱毒生产用苗直接提供给生产单位或个人。
5病毒检测
5.1病毒种类
在我省危害草莓的病毒种类主要有四种,分别为草莓斑驳病毒(SMo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草莓镶脉病毒(SVBV)和草莓皱缩病毒(SCrV)。
5.2检测方法
草莓脱毒苗的检测按DB35/T130.2.2001《草莓脱毒苗质量标准》第5章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