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 创设幼儿园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如何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把握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内容;掌握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2、初步具备幼儿园环境控制的技能。
教学重点: 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内容;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幼儿园环境控制的技能。
教学准备: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案例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案例、情境与录像分析法;操作练习;合作研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谈话引入:你听说或见过幼儿园的安全事故吗?(开水烫伤;爬窗户时从楼上摔了下来;被工作人员伤害等)哪些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绝大部分都是与环境因素有关)
【理论研讨】
1、幼儿园环境安全的含义:幼儿园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把伤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2、原因分析: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自我保护能力差。
3、具体做法:
(1)物质环境的安全:如园址的选择要考虑环境是否有污染;电线、开关和插座、消毒液、外用药液应放在幼儿手不可及的地方;防护装置是否符合要求等。
(2)心理环境的安全:使幼儿产生心理安全感。如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合理的生活制度与要求等
【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的教师为了使幼儿不出安全事故,总是限制幼儿活动,尤其是少让幼儿户外活动,你认为该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该做法是错误的。幼儿园环境的安全是指幼儿园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尽量把伤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简单消极地限制幼儿的活动,不仅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而且会束缚幼儿活动与探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幼儿个性的形成造成消极的影响。
案例二:有的幼儿在幼儿园不敢解大便,总要憋到回家以后,一进家门就迫不及待上厕所,也有的幼儿大便解在裤裆里了,也不敢告诉老师。请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
分析要点:幼儿在幼儿园不敢解大便,往往是幼儿害怕、畏惧教师的心理的一种集中、典型的反应。幼儿害怕、畏惧教师,说明幼儿园环境不能给幼儿以安全感。长期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生活,会形成胆小、懦弱、缺乏探索精神与自信心等不良的个性,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
【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某中班有一个女孩,长得很不好看。小朋友也不喜欢亲近她,和她一起玩。教师注意到这种现象,曾经在班里讲了好几次,号召小朋友和她一起玩,但效果不明显。有一天,教师偶然在组织幼儿玩游戏时,站在这女孩旁边,拉着女孩的手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第二天,女孩的妈妈送孩子入园时,向老师表示感谢。教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什么女孩妈妈要感谢自己。一问才知道,原来昨天晚上女孩回家后非常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老师可喜欢我了,今天拉了我的手!”老师听了以后感到非常惭愧,因为自己拉小姑娘的手,完全是出于无心的、偶然的。女孩对自己拉一下手的反应如此强烈,说明自己过去是忽视了这个孩子,没有给予这个孩子以应有的关注与爱。自己的行为也影响了其他幼儿对这个女孩的态度。尽管自己做了几次号召,但因为自己带头冷淡这个女孩,所以并没有帮助小朋友改变对她的态度。看来首先得从自己做起。于是,从此以后教师总是有意识地亲近这个孩子,教师的态度影响到其他孩子,小朋友也模仿教师的行为,主动去和这个女孩交往与游戏。对于这个女孩来说,班级心理环境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
2、案例分析:该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3、归纳小结: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拉手动作,尊重和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并促进了幼儿之间关系改善,从而提高了班级精神环境的质量。
【理论讲解】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
(1)正确理解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2)建立师幼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
2、促进幼儿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
3、促进幼儿与家庭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良好关系。
三、发挥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准备环境
提问: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之前应做些什么?(活动的准备工作,包括环境的准备与创设)教师在准备环境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让环境蕴含目标
【理论讲解】
A、含义:根据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特点、环境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告诉幼儿该做什么。
B、具体要求:
●把握环境中蕴含的教育信息或要求。
●分析周围可以利用和需要重新创设的人际关系和物质条件。
●思考所设置的环境以什么样的形式与幼儿“对话”更为合适。
(2)问题讨论:如果需要孩子练习小手肌肉,教师可做哪些环境准备?
学生讨论后总结:教师可在墙角放一块黑板,几只粉笔,一块黑板刷,小朋友很快就会发现写字、画画的秘密,书写、美术活动就开展了;教师也可在墙角放置一些串珠子的材料,引发幼儿串珠子的动作和游戏等等。
2、准备的环境应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的教师在给幼儿准备活动材料和玩具时只注重数量的多少,认为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你认为该教师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要点:此做法不合理。教师在准备环境时不能只考虑材料和玩具的数量,再多的玩具和材料如果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不能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也是不可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
案例二:某幼儿园为了建设“花园式的幼儿园”,把一个原来平平整整的大块场地,改造成甬道弯弯曲曲穿插其间,花坛、喷泉、亭子点缀其中的“花园”。你认为幼儿园对场地的改造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要点:不合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反映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而不仅仅从成人的眼光和欣赏标准出发。幼儿到户外活动,需要有可供他们奔跑、追逐的大块场地,而改造后的场地,剥夺了幼儿户外活动的空间。
观点概括:教师在准备的环境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提供的材料、玩具是否是幼儿喜欢和熟悉的。
(2)材料、玩具准备的数量、种类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3)材料投放的形式是否能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4)空间的大小、环境的氛围是否适宜幼儿开展活动。
3、尽可能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准备
问题讨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教师准备布置活动室的环境,应如何发挥幼儿的作用?
分析要点:教师应先组织幼儿讨论,如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活动室的墙壁怎么布置?”“大家想在活动室设立哪些活动角?”“我们的图书有的被破坏了,怎么办?”等,让幼儿充分发表意见,尽可能将教师的设想变成幼儿的决定;在具体的准备过程中,尽量给予幼儿参与准备环境的机会,让每一个幼儿发挥作用。
(二)控制环境
【问题讨论】
准备了一个好的环境是否意味着环境的教育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什么?
分析要点:不能。准备好的环境能否按预期的计划运转,幼儿能否充分地利用环境的条件,能否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还要看教师能否营造环境的气氛,有效地控制环境。
【理论研讨】
(1)含义: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
(2)教师怎样控制环境?
A、诱导幼儿进入活动
教师要善于对幼儿进行观察;用语言和行动亲自或通过幼儿、他人来诱导。
B、帮助幼儿展开活动
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因人施教,方式各异;与幼儿积极应答、启发式交谈。
C、指导幼儿解决纠纷
及时观察和发现,灵活机智地处理。
D、帮助幼儿结束活动。
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使用“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方式,通过灵活地转变角色,促进幼儿与环境中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材料有效地相互作用。
【情境分析】(以积木角的活动为例)
情境一:教师怎样诱导不知道怎么玩又没小朋友一起玩的幼儿进入积木角的活动?
分析小结:教师用语言和行动亲自或通过幼儿、他人来诱导。可对该幼儿说:“我想去玩积木,你和我一起去好吗?”教师主动邀请幼儿去积木角。或者物色一两个小朋友替代教师这样做。
情境二:当幼儿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教师,他搭建了一个什么作品时,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分析小结:教师应与幼儿积极应答、启发式交谈。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要表现出很有兴趣、很关心的态度,要与幼儿一起讨论他的作品,教师的谈话要让幼儿切实感到教师很关心他搭的东西,能清楚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还能获得新的启发。
情境三:在幼儿搭积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碰到了困难,如塔桥总垮下来,塔 尖总放不上去,一放就碰倒踏身等现象时,教师该如何处理?
分析小结:教师要凭借平时的观察与对幼儿的了解,灵活机智地处理。如果幼儿还没有气馁的样子,就让他再试下去,等幼儿要求帮助时再支援;如果幼儿气馁了、生气了,教师可给予精神鼓励;如果幼儿不肯搭了,教师就可以介入。
(三)调整环境
1、案例分析:有的幼儿园为大、中、小班幼儿创设的角色游戏区,没有任何区别,都只放上几把小椅子,一张小桌子、小床及其他小家具,“三年一贯制”,角色游戏的主题与内容没有任何变化。这样的环境创设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要点:不合理。因为,新异陌生的游戏材料将引起幼儿更多的探索性行为,没有任何新颖性的游戏材料,不能引起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和练习性游戏。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定期更换和逐步增加游戏材料,使新旧玩具和游戏材料保持适当的比例。
【理论研讨】
(1)调整环境的原因
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教育目标、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所以要调整环境。
(2)调整环境的目的
使环境保持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
(3)调整环境的要求
A、教师要对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保持高度的敏感,最好每一天,甚至每一次活动后都重新审视一下环境。
B、及时调整环境来保持环境的发展性、教育性,使环境与幼儿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平衡。
(4)调整环境的具体措施
问题讨论:教师应在什么状况下,怎样调整环境?
分析小结:
A、如果准备环境有失误,造成环境中有不合理的地方,一经发现就应马上调整。
如班上幼儿时常在活动室跑来跑去,也许暗示着活动室空荡的地方太多,应加以间隔;如果没有幼儿光顾、或者光顾时间很短的活动角,说明该撤消或重建。
B、幼儿在活动中发展不一,一段时间后,环境对有的幼儿适合,对有的幼儿不适合了,这也需要立即调整。
如玩“百变插塑积木”,有的幼儿很快就完成平面图型,教师就应再投放难度大的立体图型,或修改玩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