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第五单元

发布时间:2020-02-09 15:51   发布人:厉向君   浏览次数:504

第五单元  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穆旦

原文

 

森林: 

                     没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世界的一方。 

                     我的容量大如海,随微风而起舞, 

                     张开绿色肥大的叶子,我的牙齿。 

                     没有人看见我笑,我笑而无声, 

                     我又自己倒下去,长久的腐烂, 

                     仍旧是滋养了自己的内心。 

                     从山坡到河谷,从河谷到群山, 

                     仙子早死去,人也不再来, 

                     那幽深的小径埋在榛莽下, 

                     我出自原始,重把密密的原始展开。 

                     那飘来飘去的白云在我头顶, 

                     全不过来遮盖,多种掩盖下的我 

                     是一个生命,隐藏而不能移动。 

   

                                人: 

                     离开文明,是离开了众多的敌人, 

                     在青苔藤蔓间,在百年的枯叶上, 

                     死去了世间的声音。这青青杂草, 

                     这红色小花,和花丛中的嗡营, 

                     这不知名的虫类,爬行或飞走, 

                     和跳跃的猿鸣,鸟叫,和水中的 

                     游鱼,路上的蟒和象和更大的畏惧, 

                     以自然之名,全得到自然的崇奉, 

                     无始无终,窒息在难懂的梦里。 

                     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 

   

                                森林: 

                     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 

   

                                人: 

                     是什么声音呼唤?有什么东西 

                     忽然躲避我?在绿叶后面 

                     它露出眼睛,向我注视,我移动 

  它轻轻跟随。黑夜带来它嫉妒的沉默 

                     贴近我全身。而树和树织成的网 

压住我的呼吸,隔去我享有的天空! 

                     是饥饿的空间,低语又飞旋, 

                     象多智的灵魂,使我渐渐明白 

                     它的要求温柔而邪恶,它散布 

                     疾病和绝望,和憩静,要我依从。 

                     在横倒的大树旁,在腐烂的叶上, 

                     绿色的毒,你瘫痪了我的血肉和深心! 

   

森林: 

                     这不过是我,设法朝你走近, 

                     我要把你领过黑暗的门径; 

                     美丽的一切,由我无形的掌握, 

                     全在这一边,等你枯萎后来临。 

                     美丽的将是你无目的眼, 

                     一个梦去了,另一个梦来代替, 

                     无言的牙齿,它有更好听的声音。 

                     从此我们一起,在空幻的世界游走, 

                     空幻的是所有你血液里的纷争,

                      一个长久的生命就要拥有你,

                     你的花你的叶你的幼虫。 

   

                                祭歌: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191845(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作家金庸 (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1929年入南开中学读书,从此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写诗。当时日寇侵凌,京津首当其冲,穆旦写下了《哀国难》,“洒着一腔热血”大声疾呼:“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 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 / 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 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穆旦在这里继续探索和写作现代诗歌,并在《清华学刊》上发表。他写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又有很强的现实感。

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同年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负责叙永分校新生的接收及教学工作。

19422月投笔从戎,24岁的穆旦响应国民政府“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5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1945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另有相关创作《阻滞的路》、《活下去》。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8年在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工作。1949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194912月在佛罗里达州与正在生物系留学的周与良结婚。1952630 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自美国回到天津,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和洗澡堂,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1976331日右腿股骨颈折断。翌年2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死前,穆旦在《冥想》的诗中道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1979年平反。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诗歌赏析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能够“直面战争与死亡,歌颂生命与永恒”的代表作非穆旦的《森林之魅》莫属。《森林之魅》是穆旦的巅峰之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更是纪念胡康河上无数烈士的真正的历史丰碑!

本诗写于1945年,是诗人经历了在滇缅大撤退中翻过野人山那最让人惊骇的炼狱经历后的创作。正如副题目所言——祭胡康河上的白骨,是纪念野人岭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作的。

2019216日至21日我到了云南腾冲、瑞丽、芒市、龙陵的滇西,亲自走过了滇缅公路,在腾冲,拜谒了国殇墓园,这是我第一次直面抗战时期中国赴滇缅作战远征军留下的历史遗迹,在去滇西之前,我看过《国殇》(共九卷)和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远征,远征》及其它有关滇西和入缅作战的资料,当我在国殇墓园亲眼望着幽暗山林中密密排列的墓碑,真是感慨万千,可以想象当年战斗的激烈程度,我只能为为抗战而牺牲的年青战士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我的哀思。

在中国远征军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发生在1943年的野人山战役,也叫胡康河谷战役,时常被后人提起。胡康河谷,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位于缅甸北部紧靠印度的那加山脉东麓缅甸一侧,中国历史典籍上称之为“野人山”。这个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地面泥泞湿热,瘴气弥漫,毒虫孳生,人烟稀少。中国远征军在这里不但要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攻击,还要面对另一个“敌人”——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而且后者比前者更有杀伤力。据记载:“胡康河谷,……它位于缅甸最北方,再北是冰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东西皆为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所夹峙……远远望去,只见北方山峦重叠,林莽如海,绵延不断的沼泽为高山大壑平添几分险象。由于胡康河谷山大林密,獐疠横行,据说原来曾有野人出没,因此当地人将这片方圆百里的无人区笼统称为‘野人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与战斗是同样艰巨的问题,特别是战事失利之后撤退途中的种种遭遇,更加令人“谈虎色变”。在长达5个月之久(从5月下旬到10月间)的雨季:“滂沱大雨使天地改变了模样,到处山洪爆发,道路断绝……雨季不仅使森林里的蚊蚋和蚂蟥异常活跃,而且使得各种森林疾病:回归热、疟疾、破伤风、败血病等迅猛传播开来。”比雨季、疾病更难以忍受的是漫长的饥饿,据说,有一次是7天,另一次则更长,14天;“白天,饥肠辘辘的士兵在山沟和森林里乱窜,寻找野果、菌类、植物块茎、野芭蕉,捕杀飞鸟、青蛙、老鼠、蛇;掏蜂窝、蚂蚁窝,还有饿极的人吞食动物粪便。总之,但凡能够下肚的东西都成为人们寻觅和争夺的对象。”当时曾亲临其境的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将军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一文中记述:“……蚂蟥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痢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一个发高烧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蟥吸血,蚂蚁啃啮,大雨侵蚀冲洗,数小时内即变成白骨。官兵死伤累累,前后相继,沿途白骨遍野,令人触目惊心”。原始森林有很多的蚂蟥、蚊子和其他毒虫,地上、树上、草上无处不在,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被它们咬着,而且被咬了之后就奇痒,用手一抓,就生疮疖,随之流脓流血,非常痛苦,只要谁走不动了,一倒下很快就会腐烂成一滩污水。污水里有病毒,再感染其他伤员,伤员又因为伤处溃烂致死,部队大量减员。据《过野人山》(选自《中国远征军在缅北》一书)一文作者回忆:“为保卫滇缅公路的畅通而入缅作战的十万远征军,此时(按指至1943年秋天)仅剩下四万人左右”,而且非战争减员是战争减员的两倍以上。肉身抵挡不住恶劣的自然环境,幸存者的记忆乃是一种无比切身的经验:“愈走愈困难,前面走过的前卫,沿途就留下一身白骨,感觉好像真的是进入了人间地狱。在路的两旁,有些士兵身上爬满了蚂蟥,数以万计地围着在那儿啃食他们的尸体,其中有一位士兵眼睛、嘴巴还能动,他说:‘军长,参谋长,救教我吧!’但我们也无计可施,谁能赶得走那么多的蚂蟥,而把他救起呢?”撤退途中的生命境遇是如此残酷,以至“撤退途中损失的人数比正式作战死亡的大得很多”。

诗人穆旦就是幸存者之一。作为第五军的少校英文翻译官,他随部队撤退入野人山,进入荒无人烟的胡康河谷,不幸迷了路,独自在密林中跋涉,曾经一次断粮8日之久……万幸的是,在失联5个月后,这个年轻人奇迹般地生还,历经艰险终于活着穿越了那片令人畏惧的原始森林,拖着筋疲力尽的身体抵达印度。战败后部队被迫从“野人山”撤离,穆旦跟随队伍这次经历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死神逼近的体验从此烙刻在诗人的灵魂中,对于死亡的感受、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探索便成为了穆旦诗作中反复强调的命题。

《森林之魅—一祭胡康河上的白骨》是19475月穆旦本人自费印行的《穆上诗集(1939——1945)》中的题目,它最初刊行时题为《森林之歌――祭野人山死难的兵士》。“歌”和“兵士”均是一般意义上的称语,“魅”和“白骨”则不然:“魅”是传说中的鬼怪,“白骨”是死亡的具象,是作战及撤退途中生命消亡最为切实的图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短时间内即被蚁虫噬去皮肉,白骨也是生命消亡最为迅速的图景。从“歌”到“魅”,从“兵士”到“白骨”,措辞的深沉意蕴大大地加强了;可见,“野人山经历”一直像影子一样紧紧地缠绕着诗人。“野人山经历”带给诗人的“惧怕”可谓深至骨髓。

《森林之魅》整首诗就是一部诗剧,围绕“森林”和“人”这两个形象开展的。此诗中,“森林”与“人”之间的对话成一个非常严谨的对称式结构,按“森林——人——森林——人——森林”的对话过程来开展。

在诗歌中,诗人用一连串的阴森、恐怖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个阴冷的氛围,例如:“在青苔藤蔓间,在百年的枯叶上,/死去了的世间的声音。这青青杂草,/这红色小花,和花丛中的嗡营……游鱼,路上的蟒和象和更大的畏惧” 青苔藤蔓、百年的枯叶、嗡营的昆虫,还有“蟒和象”等等一系列的阴森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禁感受到自然地强大而人类的渺小,人在自然面前如此的茫然无措,从而由心的产生一种敬畏之感,崇高的审美体验油然而生。此外,其语言的客观描写中大多含有双重意义。例如:“我的容量大如海,随微风而起舞,”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却暗含深意。“容量”二字暗示着容纳一切、吞没所有的胃口。紧接着“张开绿色肥大的叶子,我的牙齿”“没有人看见我笑,我笑而无声”便道出了一切潜藏的危机,“森林之魅”的“魅”便跃然纸上。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是森林最主要的一句话,使得整个对白显得庄严无比。“是什么声音呼唤?有什么东西/忽然躲避我?在绿叶后面/它露出眼睛,向我注视,我移动/它轻轻跟随。黑夜带来它嫉妒的沉默/贴近我全身。而树和树织成的网/压住我的呼吸,隔去我享有的天空!/是饥饿的空间,低语又飞旋,/像多智的灵魂,使我渐渐明白/它的要求温柔而邪恶,它散布/疾病和绝望,和憩静,要我依从。/在横倒的大树旁,在腐烂的叶上,/绿色的毒,你瘫痪了我的血肉和深心! 

森林的声音贯彻始终,象征着它主宰者的地位,而人的声音在对话的过程中,显得羸弱无力,他的位置如同“过客”。“森林”以无形的手掌握一切,“森林”代表着“死亡”说话:

“美丽的一切,由我无形的掌握,/全在这一边,等你枯萎后来临。/美丽的将是你无目的眼,/一个梦去了,另一个梦来代替,/无言的牙齿,它有更好听的声音。/从此我们一起,在空幻的世界游走,/空幻的是所有你血液里的纷争,/一个长久的生命就要拥有你,/你的花你的叶你的幼虫。”

诗人将原是痛苦的死亡说为掌握“美丽的一切”;死是代替生的另一个梦;死不是一切的完结而是一个“长久的生命”的开始:把人对死亡的反应进一步来写、翻过来写,因其不同一般而更加有力。由此,它具有了英国诗人济慈所谓“比起此时,死再也不能如此丰硕”的震撼效果。在这样的“森林”面前,“人”是显得异常渺小。

最后的“祭歌”如同诗人的声音,蓦地打断了两者间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中牺牲的人的永在价值的复杂思考。诗中的“祭歌”部分有两次提到“遗忘”,一次是“你们受不了要向人们讲述,如今却是欣欣向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们注定会被历史所遗忘。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他怎会轻易遗忘,那可是他走在死亡边缘的亲生经历啊。在那苍翠的胡康河谷丛林里,在可怕的毒虫、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中,他“失踪”了五个月,差一点他也成为那无数白骨中的一条,谁说祭奠那无名的英灵在某种程度上不正是祭奠那曾经的自己呢?所以他不可能遗忘,也“拒绝遗忘”。所以穆旦用诗歌的形式来祭奠那段抗争的岁月,让胡康河上的白骨得以永生。诗歌最后的“祭歌”正好与副题中的“祭”两相呼应。

诗人所写的是一个在死亡线上穿行的生命,一个被窒息、饥饿、毒、黑暗、枯菱、痛楚、死亡等自然强力紧紧逼压着的生命。在战争中死去的个体生命也不过是一个终将被湮没、被摧毁、被历史所“遗忘”的渺小生物;“幸存者”内心所存留的也不是英雄主义的慨叹,而是一个充满“惧怕”的自我。

全诗以“森林”与“人”的对话开始,以“祭歌”收束。

《森林之魅》表明穆旦已经娴熟地运用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譬如本诗中把“绿色肥大的叶子”比作“森林的牙齿” “绿色的毒,你瘫痪了我的血肉和深心!”“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这类陌生的意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手法的结合,产生了奇幻的效果,呈现原始森林神秘莫测,令人敬畏的氛围。

《森林之魅》在形式上类似一幕诗剧——人格化的原始森林与进入森林的士兵各自“独白”或“对话”。不过,这种对话是不相称的:森林早已编织好捕食士兵生命的蛛网,不断晓谕人的命运;士兵在这“难懂的梦”中行进,怀着侥幸、好奇、莫名的恐惧,直到临死才明白自己的结局。这场“对话”以士兵的死亡而戛然而止,代之以悲歌似的旁白。让人联想到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即源于古老的祭奠仪式,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人们在对这些失败英雄洒下热泪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净化与升华。诗歌最后——森林和人达成合谐,人化为森林中的林木,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获得永恒的安宁,不再听闻人世的纷争,这何尝不是一种安抚与祝福?

明白而又陌生的语言是穆旦诗歌的艺术特征之一,在此诗中诗人同样以悖论式以及陌生化语言构成了此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在诗中,他以悖论性和跳跃式的语言组合,从而形成了看似难懂却意蕴深远的风格特征。例如诗中:写道:“美丽的将是你无目的眼”和“无言的牙齿,她有更好听的声音”性和谐句子表面上看来非常的矛盾而不和谐,让人无法理解,但仔细品味却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深意:无目却有神,无声却动听。这正是穆旦将诗歌语言一改传统的诗歌语言,将其进行陌生化处理后的鲜明效果。

野人山成就了穆旦的诗歌。“森林之魅”表达了一种玄学的、超验的感觉,即作者在原始森林中体会到的一种神秘的灵性体验,仿佛有个森林之神笼罩在人的周围,从而将诗歌主题由现实层面转向更深层次的精神与超验的世界。这也与穆旦诗歌中一贯表现出来的向内的、象征的、宿命与玄学的特质不谋而合。《森林之魅》不仅是穆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成就,也是研究穆旦的重要材料,其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