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
王学凯

1
2
3
4
5
  • 专业技能竞赛专题

任务3 儿童寓言、故事搜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1-27 13:42   发布人:王学凯   浏览次数:3600

任务3 、4 儿童寓言、故事赏析创编

第四节 寓言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寓言的特征,了解一些中国及西方古代寓言。 教学重点:1寓言的特点

2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课型:理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材处理:补充课外资料。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寓言的概念和要素

1、概念

《寓言篇》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释文》对此解释是:“寓,寄也。以人不信已,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所谓“藉外论之”,就是指作者直接出面发表的见解,不如假托一个人物来说更有说服力。只是庄子一书中所说的寓言,不过是虚构人物借题发挥式的大段议论。可见,“寓言”在当时并不是特指一种文体,而是指借他人所说的话。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做了许多宽泛的理解,将“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等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也称之寓言,也产生了一些其它的称谓,诸如偶言、储说、譬喻、蒙引、况义等。1902年,林纾与严璩合译出版了新本《伊索寓言》。1917年,茅盾整理出版了《中国寓言(初编)》。至此,中国学术界对寓言文体的称谓取得了统一。

什么是寓言?

从形式看,寓言好像短小的童话,却又不是。童话的情节比较曲折,幻想

丰富,趣味比寓言浓厚,但教训的味道没有寓言明显浓重。

从内容来看,寓言又好像故事,尤其像动物故事,但又不是。动物故事主要在于描述某种动物的性格、状貌、生活习惯,是一种知识读物,其思想的深刻不如寓言。

从文学虚构的角度看,寓言又好像小说,但又不是小说。小说的内容复杂,篇幅比寓言大得多,但想象没有寓言多;寓意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小说的寓意融于情节与形象之中,寓言的寓意以哲理性思考的形式出现。

从形式看,寓言又像格言,但又不是格言。格言没有寓言具体完整。 那么,何为寓言,应从寓言的自身命题来理解。

——寄托之意;寓言:寓意之言,把深刻的道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的故事里,即用简洁凝练的语言,通过一个简单明了的具体事件指出一个教训,就是寓言。所以也有教材概括为:隐含深刻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

2、寓言的要素

由于寓言以文本的故事形式寄托深刻的寓意,因而其文本本身为两个层面的意义构成,这两个层面的意义就是寓言不可缺少的要素,即故事、寓意。

故事——寓言的表层,由寓言人物、寓言情节、寓言环境构成,(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寓意——寓言的深层,通过故事所传达出来的具有哲理性的深刻意义。 (某种教训性)

故事和教训性是构成寓言这一独特文体不可缺一的要素,二者相互依存。正如法国寓言大师拉封丹的比喻:“一个寓言,可以分作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好比灵魂。”例:《伊索寓言》中的《狼和狮子》此寓言故事和教训相互依存,形象地告诫人们: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寓意的类型:

① 明寓:用独立的文字形式出现在作品中。(一般位于故事之后

或开头,如《农夫和蛇》的故事。)

② 暗寓:没有寓示性文字,但整个故事处处在暗示,竭力让读

者发现其中的寓意。如中国古代寓言《愚人买鞋》:

二、寓言的历史发展

寓言并不是儿童文学的体裁,它自古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但它

的最早发源地却集中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等文化发达、历史悠久的国度和地区,故而将古希腊、印度、中国视为世界上寓言的三大发祥地。

公元前6世纪是古希腊也是世界寓言史的光辉时期,被称为“寓言之祖”的伊索在此时出现了。现存的《伊索寓言》就是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存留下来的寓言总集,它们归于伊索名下,但非全部为其所作。开创了西方寓言的先河。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墨特里俄斯编成第一部散文体《伊索故事集成》。这是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最早的希腊寓言集,但今已散失不存。现存最早的希腊寓言集是公元前2世纪巴布里乌斯编著的寓言诗集,因为大部分是根据流传的伊索寓言改写,故称《伊索寓言》。

印度的寓言主干是民间寓言和佛法寓言。编成书的寓言集(包含童话、故事)有《五卷书》等。《五卷书》因有五卷(依次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和战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不思而行》)而得名。《五卷书》属古印度梵语文学时期的作品,梵文原本已失传,这些译本已散失。公元8世纪,阿拉伯作家伊本·穆格法由巴列维文和叙利亚文译成阿拉伯文,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取名《卡里莱与迪木乃》。

中国寓言经过漫长的酝酿期,在我国战国后期出现了高潮,这个高潮是伴随着“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而出现的。先秦诸子文集和史书中几乎都包含寓言,总数在千篇以上。如庄子的《井底之蛙》;韩非子的《曾子杀猪》;《吕氏春秋》中如《拔苗助长》。

三、寓言的特征

(一)、假托故事,寄寓深意

寓言由喻体和本体两部分组成。喻体——所叙述的故事,本体——寓言所阐明的教训和哲理,即寓意。故事必须为寓意服务。

寓言假托故事所寄以寓意一般有三种情况:

① 寄寓深刻的哲理

如《骆驼》(《伊索寓言》):“人们初次看见骆驼,对这样的庞然大物都感到恐惧和震惊,纷纷逃走。过了一些日子,人们发现骆驼性情温和,便敢于接近它了。不久以后,人们又认识到这种动物一点脾气也没有,就瞧不起它,给它套上辔头,叫孩子们牵着走。

这故事是说,接近事物可以消除对事物的恐惧。”② 寄寓鲜明的教训

A、讽刺型——通过否定,讽刺反面角色达到正面说教的目的(或揭示讽刺的目的)。如乌鸦和狐狸(克雷洛夫寓言)《阅读和写作》第五册P232

B、经验教训型——从正面经验出发,从各方面启示人们。

如《亡羊补牢》、《拔苗助长》

③寄寓比喻或象征 如《种菜人》(《伊索寓言》)

(二)明显的虚构性

1运用比喻、实现寓意(在寓言中充分显示着生动的比喻)

寓言的比喻不是修辞方法意义上的比喻,而是文本整体所体现出来的比喻意义,它借助于象征、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如《乌鸦和狐狸》(《克雷洛夫寓言》)《阅读和写作》第五册P232

2虚构人物、情节:见书P53《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卷》

寓言借助于假托或虚构的小故事,突出一个单一的主题,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人物情节却是虚构的,而主人公有人物(《农夫和蛇》)、实物(《风筝》、《陶罐和铁罐》、《两只桶》、动物《狼和小羊》。

(三)高度的概括性

寓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却很概括,不论是表现人还是表现物,却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特点。换言之,寓言高度浓缩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而对它的其他特征采取淡化表现的方法。如《狐狸和猴子》及《狐狸和山羊》的比较。 寓言的概括性:

题旨的概括性单一的故事

表现概括的主题概括的形象

由于寓言短小,要求作者运用简炼的语言来突出寓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用最见解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寓言如同诗歌一样耐人寻味。如《母狮与狐狸》语言形式的概括性——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如恰佩克的小寓言《狼和山羊》

“让我们在节约的基础上签定一项协议:我不吃你的草,而你要自愿地把你的肉供给我。”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活画了狼的形象,也揭示了狼的本

质,且读之耐人寻味。

(四)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犀利、幽默,富于讽刺(用犀利的语言,幽默的讽刺进行辛辣的讽刺,教材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P123)如拉.封丹《用孔雀毛装扮的八哥》

寓言作者往往只取生活中一个最富有代表性的片段加以概括,重在提示道理。因此往往篇幅比较短,短则几十字甚至一句话。如《伊索寓言》,长则几百字甚至千字,如克雷洛夫寓言和达芬奇寓言。

四、寓言与童话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①在艺术假定的运用上,都通过幻想创造虚拟的故事情景,二者有共同的虚构特征和虚构的故事情景。如《狼和七只小羊》童话、《狼和小羊》寓言。

②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相同,却要用拟人、夸张、象征表情达意,讲述故事。如《拇指姑娘》《狐假虎威》。

区别:见《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卷》(韦苇主编)P54共6点

四总结课堂内容

五、作业:课外阅读伊索寓言及克雷洛夫寓言

第六章 儿童故事 儿童小说

第一节 儿童故事

教学目标: 1掌握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2通过作品分析,学习分析欣赏儿童故事

3、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故事的特点

2用理论分析欣赏儿童故事并自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

教学难点:故事鉴赏

教学课型:理论 实践

教学课时:6课时

教材处理:补充大量课外资料。

教学方式:讲授法、赏析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生活中,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围着成年人恳切地要求:“给我们讲个故事吧!”孩子是最喜欢听故事的,故事几乎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故事”释义:

故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小说等,凡一切带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都叫故事。从狭义的角度,它的写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以记叙为主,不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节不作过多描写,只要求将事件的时、地、人、情节的开端、发展、结束交待清楚即可。

作品导入:《李子核》

三、儿童故事的含义和特征

故事是叙述性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完整性、连贯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比较适合口头讲述。儿童故事是以叙述事件为主的,适合儿童听或看的篇幅短小的故事。儿童故事则指内容单纯,篇幅短小,情节生动有趣、完整连贯,与儿童的接受和欣赏能力相适合,供儿童阅读或聆听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特征:

1、故事性:(1)情节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例:《煎饼帽子》简单分析故事,说明故事性的特征。(完整、连贯、生动)

2)、趣味性:

“趣味”是儿童故事的基础,“趣味在儿童故事的材料中是最低限度的需要、必要的条件”。趣味性在故事中由三方面因素构成,即心理因素、美学因素、形象体系。如《六个娃娃七个坑》(数数不数自己是每个孩子都可能的经历,快感由此而生。)、《煎饼帽子》、《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视频)

3)情节紧凑,动作性强。儿童故事是由一系列大小小的事件、情节、场面所组成的,互相之间的衔接都很紧凑。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原因,故事不允许有太多的议论和心理、环境等方面的静止的描写。矛盾是由人物的具体行动构成的,因此,人物的行动性、动作性强不强就影响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没头脑和不高兴》(视频:理发的故事)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2、讲述性:

儿童故事可以用来讲述,故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口头性,即通俗、明快,句式较短,简单句,没有生僻字,儿童生活气息浓。具体说来,讲述性可以从三方面把握:

①叙述语言与儿童具备的听取语言能力相适应,表现为词汇、句法、节奏等方面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是经过提炼的艺术化口头语。

②儿化韵的使用以增强亲切感和现场感(具有面对面聆听故事的效应) ③反复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口语印象。如《谁勇敢》(朗读,体会讲述性语言特征):

3现实性:从内容是看,儿童故事多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中提炼有趣味的事件,很切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如《张老师的脸肿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即使是以历史人物、事件为题材,也是从儿童的现实出发,符合生活的逻辑。

四儿童故事的分类:

按内容分

(一)、民间故事

(二)、改编故事

(三)、生活故事:大多取材于儿童家庭、幼儿园和校内外生活的故事。其中有真人真事,也有经过虚构创作的典型事例。这类故事反映的大都是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事,教育功能极强。如前苏联奥谢叶娃的《蓝色的树叶》,《新雨衣》

(四)、历史故事:这类故事大多写历史事件,反映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斗争精神,如《岳飞》《鲁班的故事》等

(五)、动物故事:通过动物行为、生活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或生动有趣地介绍各种动物习性、特点,如解释动物形态的故事《跳蚤和虱子》

按形式分:文字故事(以文字为主所创作的故事 )图画故事(通过连续的画面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五、分析《苏珊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