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
王学凯

1
2
3
4
5
  • 专业技能竞赛专题

任务1 儿童神话、童话搜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1-27 13:31   发布人:王学凯   浏览次数:5478

项目2  听赏文学

任务1 儿童神话、童话搜集整理

1 什么是童话

童话和其他文学类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外观与一般文学非常不同的世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童话从它初具雏形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而“童话”这一名称的使用却是在近代的事。来自西方的我们称为“童话”的作品,在英语中称为Fairtale(直译为妖精故事或神仙故事)。中文中的“童话”一词源于日本,清末在我国出现,其标志是190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孙毓修创办“童话”丛书。

2 童话的起源

关于童话的起源,有几种观点:

“演变说”,认为童话是由神话演变而来,包括神话中心说和传说中心说,即按照“神话——传说——童话”的轨迹发展。

“包容说”,神话中有部分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传说中有部分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神话与传说两种口传文学相互包容童话。

“外来说”,有人认为童话起源于印度。

多数观点认同童话演变说。

综合各种观点,可以这样认为,从童话的历史演变看,经历了以下阶段: 神话(原始初民的口头创作)——民间童话(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形式)——准童话(文学作者自觉收集整理的童话——吴其南观点)——现代童话(创作童话)。据这个发展队段可以将童话分为两类,即传统童话和现代童话。

民间童话

童话 准童话 传统童话

艺术童话————现代童话

童话的文学特征

童话既然有传达室统童话和现代童话之分,考察童话特质就应将二者分开考察。

(一) 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

1、模式化。表现在开头结尾模式化,故事类型模式化、情节结构模式

化三个方面。

开头结尾的模式化。以“从前”开始,拉开作品与现实的距离;。以“从此以后”收篇,从童话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在“拉开”与“缩短”的结构框架中讲述一个故事。

故事形态的模式化——类型化故事,如“天鹅处女型”、“灰姑娘型”、“两兄弟型”、“三姐妹型”。

情节结构模式化——三段式情节结构。即情节的发展以三次跌宕为准。如《白雪公主》后母三次到林中残害;《灰姑娘》三次从舞会上逃开。

主题模式化――表现传统的主题——惩恶扬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传统主题。如《仙妇》(《鹅妈妈的故事》)《大拇指》(《格林童话》)。

传统童话的主题是直接鲜明的,它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事物表达主人公的需要、关系和感觉,并且在对立模式中建立一切都和谐的理想情景。因此,传统童话往往采用极端和对立的方式来呈现善恶的斗争,最终传达抑恶扬善的传统主题。如贝洛的《仙女》是民间童话孤女母后型作品中的一种。仙女对勤劳和懒惰、善与恶的奖惩方式在这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由此突出了童话的道德主题,起到强烈的道德教化作用。这种两极对立的叙事风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抗争,而善最终战胜恶的童话结局则使人在现实中和心理上匮乏得到补偿。

(一) 现代童话的特征

第一个自觉于童话创作的是安徒生,因此,将他视为现代童话的开山鼻祖。从安徒生开始,标志着文学童话的正式形成——作家有意识地为儿童创作童话的意识觉醒,并开始了艺术实践。

现代童话的特征:

1、幻想――童话的基本特征

1)艺术地表现儿童幻想中的世界。儿童的幻想世界中充满了绮丽的色彩,在儿童的思维深层,活跃着万物有灵的生命一体化的思想,因此,在幻世界中,一切动植物、万事万物都有了生命的灵性。

例一:林格伦《小飞人卡尔松》,卡尔松的形象(肚子上安弦钮,背上安一个螺旋桨——会飞。这一形象应和着小孩子想飞的心理特点。

例二:特拉弗斯《随风飘来的玛丽阿姨》让孩子们肚子里装满了笑气飞上天花板,在空中吃午餐;一日之内游世界,包里有取不尽的生活用品。

2)、表达成人的童年梦想。林格伦创作童话时时时有一个童年的自已。成人对童年的反顾和怀念。巴里的《彼得.潘》写一个永不长大的小孩,隐藏了成人对童年的梦想与崇拜。

3)幻想的特点:地点的“神奇境域化”、人物的超常功能和形态、情节的神奇化色彩、时间的不确定性、受制于现实本质的真实。

3 多样化,个性化的文本形式。现代童话在结构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童话单维结构,实现了童话的双线结构和小说童话。

1)双线结构童话的特点:现实和幻想两种线索在作品中同时存在,真幻交替,互为映衬,这使童话向着幻想的自由王国又迈进了一步。

双线结构童话的线索类型:

A平行线——现实与幻想各成一独立的世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

例;怀特《夏洛的网》(情节线索介绍)

B两线糅合——幻想人物在现实的生活中。童话人物的活动构成一条线轴时上此线融入现实生活的线索中,使幻想人物直接切入现实。

例:《小飞人卡尔松》中,卡尔松是幻想人物,但与现实中的人物糅合在一起。(情节介绍——卡尔松为什么会出现?小家伙的孤独)。

C虚实线——幻想世界为主线,现实世界为虚线。

例:米尔恩:《小熊温尼?普》,玩具熊的主人罗宾要求“我”(作者)给他的玩具熊温尼?普讲讲关于它的故事,于是作者就讲了关于小熊温尼?普的故事,罗宾也成了故事的一个角色,形成如这样的线索:

实线:“我”(讲温尼?普的故事)

虚线:罗宾听故事的过程,不断提问,惊叹等。

2)小说童话——童话走向现实,吸取小说的创作技巧逐渐演变而成。 3 荒诞是童话必不可少的美学品格

(1) 荒诞是作家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变异甚至将生活的真实故意大幅度进行扭曲,使现实中的实际现象具有离奇古怪的形式。

*荒诞与真实(现实)的关系

(2) 荒诞在儿童文学文本中的呈现方式。

A 超自然性质的荒诞。超自然的人、物和事本身就具有荒诞意味如魔法、宝物、妖怪、神仙、咒语等。《神笔马良》里的那支画出洪水、大船和狂风能成真的神笔,能够从同一个瓶子里倒出冰草莓汁、澄汁、牛奶和糖洒的玛丽阿姨,念是一句“芝麻,芝麻,开门吧”的咒语就能有无数金银财宝,能实现任何愿望的金鱼等。

B 非超自然性质的荒诞。如颠倒歌、吹牛大王的吹牛内容,人物的梦境、行为举止和幻觉等。如我国古代寓言《掩耳盗铃》、《刻舟求剑》都有许多荒诞性的情节。意大利作家罗大里《愚蠢王子》中,王子有一次带兵打仗,统帅向他下达命令说“你和你的士兵必须拿下那座桥”,他发起进攻赶跑守桥的敌人后,不是派重兵驻守一来,而是让手下的士兵把桥是的石头一块块地拆下来,命令他们背上这些石头,返回到统帅府。王子确实拿下了那桥,可是他的行为也愚蠢得够呛。 4 拟人、夸张、象征等是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段

(1 )拟人:是指把人以外的具体功抽象的事物、观念,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语言能力拟人是一种传统的、最为常用的艺术手法,它来源于人类童年时代的泛灵观念,因此十分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和精神气质,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童话的拟人有几种情况

动植物拟人:利用动植物的某些特性,包括与周围世界的各种关系,赋予其人的性质。例:丑小鸭等

器物、无生命物拟人。例《小熊温尼?普》《小布头奇遇记》——玩具人格化。 某些不具象事物拟人化(抽名象概念的拟人)

例:风——风爷爷、春——春姑娘、真理——仙子 时间——老人 拟人手法运用的特点:

物性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例《稻草人》。对物性、人性和谐统一的突破,物超越自身作为物的特性而更人性化。童话逻辑的突破。例:《一个唬老虎的小孩》,老虎已在小孩形象。童话中动物的食物已成为人的食物。小熊、兔子、小狗吃蛋

——食物变异,突破童话罗辑。

2)夸张

夸张是将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有意识的放大和强调,从而突出其本质特点以增强艺术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童话的夸张表现在三个方面:

形象的夸张。例《拇指姑娘》、《大林和小林》《长腿七和短腿八》

情节的夸张,包括细节的夸张。例〈敏豪森奇游历险记〉的若干情节,《牛蛙牛蛙快快笑》情节的三重夸张。

环境的夸张。例《格列弗游记》中的大人国道路,庄稼、猫之奇大无比。小人国的城堡仅有一舞台上的城堡大,人小得只有一个指头的高度,格列弗成了巨人。

3)颠倒。

颠倒就是有意识地违反既定的现实逻辑关系。童话中的颠倒世界正与儿童思维中的逻辑特点相对应。从作家的角度看,颠倒是童话作家开掘深刻童话主题的,折射式反映生活并表达作家的对生活的评价与判断的有效手段。从阅读的角度看,童话的颠倒能够满足儿童释放心理,构成童话特有的趣味。儿歌当中的颠倒歌很明显就是按这种方式创作出来的,如《听我唱个颠倒歌》:太阳起西往东落。德国童话作家凯斯特纳的《5月35日》中康拉德叔侄所来到的颠倒世界也是运用颠倒技法虚构出的这样一个荒诞王国。《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中,女孩简和弟弟夜晚来到动物园,发现一幅荒唐的景象:动物们在园子里闲逛,本来应该关动物的笼子里却关着人。三三两两的动物在笼子前随意逗弄着关在里面的人。又如喜剧影片《宝贝当家》,几个人高马大的窃贼屡受到一个小孩的愚弄,最终竟被这个小孩设计捉住了,成人的愚笨和孩子的机智,这恰好颠倒了现实生活中的成人和儿童的特点。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那只猫和鼠,角色也刚好掉了个儿。猫不堪一击,鼠却机智灵敏,将猫玩弄于股掌之中。

4)变形

主要表现在人、物、环境或人物关系上从而达到荒诞的效果。 正如随意组合具有游戏的性质一样,事物的变形同样可以得到荒诞的效果,孙悟空只要念一声“变”、“长”或“大,大,大”和“小,小,小”,就能将自己变成小飞虫、花容月貌的女子,身体一下子就长成顶天立地的巨人,手中的金箍棒一会变成撑

天大柱,一会儿又缩小为绣花针;德国作家托马斯.恩戈的《好蛇克里克多》中的那条蛇就能够变来变去。

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变形也极其常见,如作品中常见的小矮人、巨人、小精灵等人物形象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作的一种变形。《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中的三个强盗既不凶,也不残,而是三个心肠比较善良、童趣盎然的家伙。

5)象征

象征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某种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观念、思想或情感。象片的幻想与现实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童话内容的象征可以从三方面表现。

第一, 借动植物,无生命物或某种概念象征某种人的性格和特征,或某

类人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

例《列那狐传奇》的中心情节是列那狐与伊桑格狼的争斗,力量强大的狼总是为力量小但智谋强的狐狸所战胜,即使狮子也兔不了上当。如列那以为狮子治病而惩罚伊桑格狼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象征性:

列那狐——城市中产阶级(城市上层市民) 伊桑格狼——宫庭大臣 骆驼——教皇; 驴——主教 鸡兔鸭——下层平民。

第二, 借童话情节象征深刻事理,例:《海的女儿》动人的情节象征对

美的追求。《丑小鸭》“只要是一只天鹅,哪怕是生在鸭舍,也总

要飞上天空的”情节象征成功后面的艰辛。

第三, 通过带有象征性的童话形象,确切地概括人的特征和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关系。

例《大林和小林》通过两兄弟不同的生活道路,从而得到不同的

结局——大林因贪婪而丧命,小林与劳动人民站在一起为追求幸

福而斗争,形象地揭示了两种社会关第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传统童话与现代童话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 传统童话的结构、内容具有模式化的特点,现代童话打破了传统童

话僵硬的结构,呈现自由的,多线索的结构形式。

2、 传统童话的人特是类型化的,现代童话中的人物主人公一般是孩子,

且突出个性化。

3、 传统童话的叙述方式和对话是模式化的,现代童话的语言和风格有

了转变,改变了传统童话叙述和语言的模式化。

联系:艺术假定——传统童话和现代童话共同的美学特征。

两者都用相对一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假定,表现出假定的共同性和 实现艺术假定表现手法的共同性。

艺术假定——指童话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作者的一种假定和设想。

艺术假定的实现——幻想。童话通过幻想来实现艺术假定。因此,幻想便成为童话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童话的幻想贯穿于童话作品的各个方面:

童话的分类

1 作者角度: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

2 文体形式:散文体童话,童话诗,童话剧,影片

3童话形象:超人体童话形象 拟人体童话形象 常人体童话形象

1)超人体童话形象。

以超自然面貌出现的、具备创造奇迹的超常能力的形象,如神仙、妖魔、精灵、鬼怪、巫师等,最早在神话、传说中出现,后来就成为民间童话中最为常见的形象类型。

超人体形象的三种类型

外貌与常人不同,象人又不象人。

例:女娲——人面蛇身 《魔术师的帽子》中米姆一家(精灵)

2)拟人体童话形象

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类以外各种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以后就形成了拟人体童话形象。

童话的拟人手法有三种情况,如动植物拟人、器物拟人、不具象事物拟人等,由此产生三种类型的拟人形象。

3)常人体童话形象

这一类童话形象是指以寻常人的面貌出现在童话中的人物。常人体童话形象的几种性况:

常人表现出超人的神力,如玛丽波平丝 皮皮 小茶匙老太太常人与超自然物,超自然世界发生关系而进入超常态情景中。如皮皮鲁误入三眼国;王葆与宝葫芦;艾丽丝进入奇境后变大变小的经历。

常人呈现与现实完全对应的人,无超常之处。如豆寇镇的居民和强盗、卖火柴的小女孩、裸着身子穿“新衣”的皇帝及其大臣、围观者与小孩子等。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