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常见组织的损伤

发布时间:2020-03-12 10:34   发布人:张宁   浏览次数:378

第四节  常见组织的损伤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机理

2 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诊断、处理及预防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机理是教学的难点

2 运动损伤的诊断、处理和预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习

教学时数:6学时含实习2学时 

教学过程:

 挫伤

(一  )胫骨前挫伤与血肿

     这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多见于足球运动员。足踢、球击、腿撞都可发生,多位于胫骨内侧板面与皮肤之间,血肿较大时可向下向内流注,越过胫骨内后缘,伤初内容为血性,如未及时处理,则内容变为黄色黏液,类似滑囊炎,经久不愈,有时可继发感染。受伤当时有剧痛,但稍缓之后继续比赛,赛后才发现胫前出现有波动的疼痛血肿,如不及时抽出而变成慢性,则表现为滑囊炎症状。时肿时消,局部压痛有波动感有时可触到肥厚的束型或凝集的游离小结,X照片有时可见到胫骨反应性骨膜化骨,呈骨膜炎改变

    预防及治疗:足球训练及比赛在激烈的对抗当中,胫前受踢,受撞后如在比赛中应立即以弹力护腿压迫,如可离开场地,应以氯乙烷喷涂降温止血然后局部塞海绵垫再以弹力绷带压迫止血并局部抬高,卧床休息,已有积血的应立即抽出,再压迫包扎,一般至少需一周的局部休息才有可能愈合,已成慢性的,可局部抽液,注入强的松龙,再压迫包扎,卧床休息,愈后再练习时,应以海绵环绕伤部,外用护腿固定以防再伤。保守治疗无效且囊肿较大者可手术切除

 股四头肌挫伤

   股四头肌受挫伤后,应严密观察,往往伤后第二日早晨才肿胀明显,功能丧失,约48小时后症状才趋向稳定,这时制定治疗方案才较可靠

(一)症状及分型

1 轻度挫伤:压痛局限,膝可屈至90度,轻跛

2 明显挫伤:局部明显肿胀,可以摸到肿快,膝不能屈至90度位,跛行,上楼或起立时痛

3 严重挫伤:广泛肿胀,摸不出股四头肌的轮廓,膝不能屈至35度,跛行明显,非用拐不能行走,有时膝关节出现积液

(三)治疗

1 限制活动期:此期的主要目的是止血,休息抬高患肢,冰袋降温很重要,另外可应用棉垫加压包扎,这时任何按摩热疗及膝的伸屈活动都应禁止,但可以做股四头肌的抽动活动,如属轻型的约24小时开始,明显严重约48小时开始

2 恢复活动期:当受伤的股四头肌伤情稳定病人可以自己控制股四头肌收缩时,膝即可开始伸屈轻微活动,活动是,首先应做膝的伸直功能练习,练屈曲时,应根据病情缓慢开始,不能急噪。首先应躺在床上做膝的屈伸活动,不应放在床边或伸屈或负重伸屈,下地时,应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扶拐行走,这一期治疗结束的标志是膝可以屈曲至90度,走路不用拐

3 功能恢复期:逐渐增加伸膝抗阻力量,直到膝的活动范围完全恢复正常,并逐渐参加一些非对抗性的活动如:游泳、网球

股四头肌化骨性肌炎

股四头肌下血肿:早期手术为佳,取出血肿,结扎血管,缝合断裂的肌肉,血肿初愈后活动过早也可以再发

 肩袖损伤

   肩部运动损伤,肩袖损伤最多(60%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次之(18%

   此外,还可发生骨折(4%)和脱位(10%)滑囊炎(5%

(一)定义

      肩袖损伤又称肩袖创伤性肌腱炎。系指肩袖肌腱或合并肩峰下滑囊的损伤性炎症病变(由于原发性损伤,一般主要是在肩袖肌腱,以后又继发滑囊炎,因而放在一个标题下讨论

(二)解剖

      肩袖肌腱有四块肌肉的肌腱组成,即岗上肌、岗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起于肩胛骨不同部位,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及部分外侧颈部,共同形成为联合腱,像袖口一样包在肱骨大结节和解剖颈边缘,故称肩袖、腱袖或旋转袖,它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上臂的作用

     肩袖是肩关节活动中的解剖弱点,特别是在负重肩时,它不仅要保护关节的稳定,而且同时又要完成转肩的重任(如投掷、扣球等动作),再加上它与肩峰紧贴,容易摩擦,所以很易受伤

(三)损伤原因及机理

      这种损伤在体操、投掷、排球、乒乓球、游泳及举重运动员中非常多见,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运动技术要求肩关节反复完成超常范围的运动,而肩袖是肩关节活动中的解剖弱点,肌肉反复牵拉使肌腱承受很大牵拉力,发生损伤,并与肩峰与喙肩韧带不断摩擦。

      例如:单杠、吊环、高低杠中的转肩动作;投掷标枪、手榴弹和垒球的出手动作;举重抓举时肩的突然背伸;蝶泳时的转肩动作等。都是引起这种损伤的典型机制,患者大都有一次损伤史,又未及时得到合理的处理(继续重复损伤动作)迁徙成慢性,也有部分没有外伤史,逐渐发生症状

(三)征象

1 主要症状是肩痛,其次是肩活动受限(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症状往往因发病缓急、病情的早晚而表现程度不一。

  特殊动作痛:发病较慢的病例,肩一般不痛,只在做某一特殊动作时才痛,例如:标枪运动员的肩袖伤,常常只于臂上举做反弓投掷 姿势时才痛,且常常使运动员突然因疼痛而失手,此类病人,一般活动或令患臂外展、内外旋克服阻力时不痛,此伤虽小,但常使运动员的成绩不能提高,也无法参加训练

  在运动员中最常见的是亚急性病例,常因多次受伤逐渐形成,其症状为肩外展疼痛、放射痛

2 痛弧试验阳性

  肩外展60——120度之间出现疼痛,小于60度,大于120度则疼痛消失或减轻,原因是因为在60——120度这个活动范围,主要岗上肌收缩,将肱骨拉向肩胛骨靠固定,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最接近,所以岗上肌腱与肩峰摩擦最厉害

3 压痛与局限于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4 肩外展外旋抗阻试验阳性

5 急性期伴三角肌痉挛

6 慢性期继发三角肌萎缩

(四)诊断(鉴别诊断)

1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压痛点在结节间沟,屈肘抗阻痛

2 岗上肌断裂,局封鉴别,臂不能主动外展

3 肩周炎(肩活动受限)

(五)处理

      根据病情的轻重,可用于固定、封闭、理疗或手术、等方法处理

1 固定:急性炎症时疼痛剧烈,应卧床休息,并用支架将上臂外展30度位固定,以减轻小肌肉活动,减轻疼痛

2 封闭疗法:在压痛点及滑囊内注入1%的普鲁卡因10——20ml,常收奇效,当时止痛恢复活动。注射时令病人侧卧,先将针刺入肱骨大结节的压痛点注入1%普鲁卡因3——4ml,再将针移向其前后及肩峰下滑囊,并各注入3——4ml,注射后第二日常有反应,疼痛加重,这种反应几天内可以消失症状逐渐减轻,如能在注射后第二日配合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治疗效果更好

3 物理治疗

   急性病例可用人工太阳灯照射,每天2次,每次20分钟,亚急性病例可用紫外线(4——5个生物剂量2——3次,每次间隔3——4天)

4 手术治疗

90%的病人保守治疗即可痊愈,如果无效,可行肩峰成形术,将肩峰部分切除,以减少其与肱骨大结节的摩擦,术后可以从事体育训练

(六)伤后训练

      急性病例,当急性期过去后,即应开始练习肩关节的回环及旋转运动,症状完全消失时,可做负重练习

      慢性病例,运动员仍可从事一般活动及肩的训练,但应减少或避免引起疼痛的动作,同时应加强三角肌力量的练习,方法是肩外展90度位负重静力训练

      亚急性病例,可以从事一般身体训练,但应暂时停止专项转肩动作练习,改为肩部肌肉小力量练习,例如:用哑铃或拉力练习三角肌及肩袖肌群的活动(以不痛为原则)

(七)预防

 网球肘

(一)定义

本病因多见于网球运动员而得名,乒乓球、击剑、也是易发项目,它是伸手肌群在肱骨外上踝的附丽部分、局部滑囊或关节囊的损伤,又名肱骨外上踝炎

(二)原因 原理

本伤多因慢性劳损而引起肱骨外上踝腱止末端病,腱退行性变及其下软组织炎,肱桡关节局限性滑膜炎,环状韧带等退行性改变,肱骨外上踝为伸手肌群总腱的附丽点,经常反复用力伸腕,如网球、乒乓球运动中由于“反拍”“下旋”回击急球时伸手肌群猛烈收缩,同时的冲力作用于伸手肌群,使肌腱纤维特别是腱止点受到反复牵扯而发生劳损

(三)征象及诊断

1 肘关节外侧痛,并可上下放射

2 手不能提重物,有失力症状

3 肱骨外上踝压痛,前臂伸腕肌上半硬韧痉挛

4 伸腕抗阻试验阳性率高

5 米尔氏试验部分阳性

  少数病例是一次受到撞击或牵拉而出现症状,但大多数往往是逐渐出现症状的,开始是运动中出现肘关节外侧疼痛,做某一动作时出现运动停止后,疼痛加重,逐渐变为持续性疼痛,甚至夜间疼痛影响休息和睡眠,有时疼痛向肘上肘下放射,重者可出现患肢突然失力现象,即使手提不重的物品时,也可突然发生不可抑制的无力感而丢掉物品

  体征:外上踝或腱止点不、桡骨小头、肱桡关节间隙处压痛或可触到伸腕肌上半硬韧压痛

  试验:即将肘屈曲,手握拳,屈腕,然后将前臂被动旋前并伸直肘关节,在此过程中肘外侧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伸腕抗阻试验,阳性率较高

(四)处理

1 早期停止局部训练或石膏固定,部分患者经休息可自行缓解

2 前臂近端肌腹处弹性绷带包扎减少肌肉收缩牵拉刺激

3 手法推拿、按摩,尤其在早期有良好的效果

  手法要点:用推糅手法缓解前臂伸肌的痉挛,而后在肱骨上踝及其附近的痛点,用点压及糅按的手法消肿、消炎、止痛

4 局部腱止上下注射强的松龙类药物,注意局封部位

5 中药熏洗

6 手术治疗

  腱止点松解,嵌入滑膜切除,环状韧带部分切除

(五)伤后训练

      急性期患肢停训,待症状消退后伤肢可作一般活动,伤后三周不做重复受伤的动作,使用粘膏保护支持带

(六)预防

      加强伸手肌群力量训练,及时消除前臂肌肉疲劳,早期发现病例,及时治疗

 肘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

   此损伤包括屈手肌群和旋前圆肌,在肱骨内上踝附丽点扭伤,肘内侧韧带损伤及肱骨上踝炎

(一)损伤原因及机理

      肘内侧屈手肌群运动中反复主动收缩内侧肌肉、韧带反复被动牵拉引起肌肉、韧带及其附着处撕裂充血,肿胀及周围反应性炎症,久之成为慢性,韧带松弛钙化,附着点骨增生

      在运动中任何使肘关节被动外翻,过伸或前臂屈肌,旋前圆肌突然主动收缩都可能造成肌肉或尺侧副韧带的损伤如:投掷标枪、手榴弹、垒球以及体操后手翻十字操、摔倒时手撑地、举重、提铃等

(二)征象

1 有训练史

2 肘内侧专项运动时,肘内侧疼痛,同时肘软,内上踝及内侧副韧带压痛

3 屈腕抗阻痛阳性,屈腕屈肘前臂旋前抗力疼痛加重为肌肉损伤

4 肘外翻试验疼痛或稍松弛,肘关节被动外展出现疼痛为韧带损伤

5 X线表现:偶见肱骨内上踝增生、钙化

(三)处理

1 急性损伤时,局部休息、封闭

2 理疗、按摩、

3 慢性病例控制肘外翻及前臂屈肌强力收缩的运动量

4 久治不愈慢性病例可手术剥离松解

(四)伤后训练

1 训练时使用保护支持带固定,否则活动过早易关节松弛及变成慢性损伤

2 2——3周才能正式练习,避免做重复受伤的动作

3 急性期过去后局部疼痛基本消失才才能开始训练

4 加强前臂肌肉力量及伸展性练习

(五)预防

      若在体育运动中能充分作好预防工作,确能减少或避免肘关节内侧肌肉韧带损伤

1 运动前作好肘关节的准备活动

2 加强肘部及腕部肌肉的专项训练,加强屈手肌群力量练习,伸展性练习,消除疲劳

3 加强专项技术训练,矫正不正确的姿势

4 加强医务监督(保护措施)

  反缠重锤,反握负重腕屈伸,握弹簧哑铃

九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扭伤

(一)病因

      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关节背侧松弛,关节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固以限制侧向运动,关节屈曲时,侧副韧带松弛,伸直时则韧带紧张所以手指向侧方偏曲或过伸性扭伤,常引起韧带、关节囊损伤

(二)征象

      受伤关节的伤侧疼痛、肿胀、压痛、无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 关节脱位

 2 伸指肌腱末端撕裂

(四)处理

      固定,不扳,不揉

(五)伤后训练

      粘膏支持带对患指加以保护,以限制受伤关节活动范围过大

(六)预防

      凡手部运动较多的专项运动员应加强双手协调一致的快速屈伸练习,握力练习,手指触地俯卧撑练习等,以增强掌指和手指间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提高技术水平,如准确判断来球的方向,速度,力量,纠正手的错误动作等,运动中思想应集中,避免仓促动作

 手舟骨骨折

(一)原因

1 间接暴力

2 解剖特点:运动在腕骨间进行时,远近两排腕骨运动的力线恰好通过舟骨腰部;碰撞桡骨远端关节面,桡骨茎突,受伤机制与colles骨折相同,当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跌倒受伤时,如果是桡骨远端骨骺尚未成熟的儿童可能发生骨骺分离损伤,而老年可能出现colles骨折,青年则多为舟骨骨折,因此,临床上可见到舟骨骨折合并桡骨远端骨骺分离或合并colles骨折的病例。跌倒时手掌着地支撑是本能的保护动作,所以,舟骨骨折的发生没有项目的特异性

3 该骨折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肿痛,使医生忽略X线检查

4 腕关节正位和侧位两个方向的X线拍片常不能显示骨折线,没有拍摄舟骨为X线片也是常见的漏诊原因

5 早期舟骨骨折患者X线片上骨折线不太明显,阅片时易疏漏舟骨腰部及结节处为滋养血管处,易缺血坏死

  一个月内为新鲜骨折,一个月以上为陈旧性骨折

  新鲜骨折易治疗,预后好,病程越长,治疗越困难,愈合率越低,功能恢复越不完全

  新鲜的舟骨骨折如没有合并腕关节其他损伤,一般不发生移位,两骨折端之间只是一道缝隙,出血不多,不形成大的血肿

(二)症状体征——诊断

1 新伤腕桡背侧“鼻烟窝”轻度肿胀压痛

2 腕背伸痛 

3第一掌骨轴心核压痛

4 X线正斜侧位片:旧伤可见囊状阴影或不愈合断面硬化或近侧缺血坏死密度增高或变形塌陷

(三)处理

      舟骨骨折很少移位,一般不须整复,若有移位,可在用手牵引下使患腕尺偏,以拇指向内按压骨块而可复位

1 固定

  传统的固定方法是包括拇指掌指关节在内的短臂石膏管型,但有时可引起难以恢复的拇指掌指关节功能障碍。今年研究证明不包括拇指关节的短臂石膏同样可达到固定效果,每1——2周检查一次石膏管型,如有松动坏损应及时更换。固定期间所有掌指和指间关节都应能自由活动,并经常进行推掌练习,用手掌支撑及推举重物的训练应停止,而书写及日常生活中端持数干克以内物体的活动应照常进行,今年采用手制夹板固定具有轻便、透气好、易于调整和穿透X线、固定确定等优点,绝大多数固定于尺屈位

  旧伤

  1——2年,骨折断面未硬化,还可固定(4——6个月)

  硬化,手术桡骨治疗,切除桡骨茎突等

  已出现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对症治疗,关节融合术,可消除疼痛,保留部分腕关节活动功能

2 功能锻炼

3 药物中药

(四)预防

 腕软骨盘损伤

(一)解剖

      位于尺骨小头与月骨、三角骨之间

(二)损伤机制

      急性损伤,腕背伸过度旋转

      慢性劳损

(三)征象

  1 下尺桡关节及腕尺侧疼痛,支撑痛,前臂旋转后握力下降,可有腕松弛或交锁响声

2 胀肿

3 压痛点:尺骨茎突掌背侧的桡侧,下尺桡关节的远端

4 背伸痛,旋前旋后抗阻痛

5 软骨挤压试验阳性

6 X线

7 造影

8 尺神经障碍

(四)处理

1 急性期

  长臂石膏固定,肘屈90度,腕功能位,旋后损伤时旋前位固定,反之旋后固定,3——4

2 慢性伤

  保守治疗,边治边训练,按摩,理疗,腕支持带下训练,封闭

3 手术

  单纯软骨盘损伤切除软骨盘,合并尺桡关节半脱位,切除尺骨小头

4 训练

控制支撑旋转训练量,加强腕周肌力练习

(五)预防

 大腿部屈肌拉伤

(一)损伤原因

1 解剖原因:双关节肌,运动协调能力差

2 肌力失衡<1/2

3 疲劳因素,准备活动不充分

(二)机理

1 被动牵拉时拉伤

2 主动用力收缩时拉伤

(三)征象

1 疼痛(程度不一,跛行)

2 压痛(肿压痛广泛,需蝈绳肌收缩抗阻确定)

3 肿胀(不一,出血多,严重手术)

3 肌张力(平卧,屈膝902 检查蝈绳肌)

5 肌肉收缩畸形(凹陷、球形、双驼峰)

6 硬索条或囊肿(晚期)

7 肌肉短缩:必须检查,对需此肌韧性项目无应注意,其方法是侧直抬腿高度

8 急性期超生波检查不仅能诊断出肌肉断裂,更有助于血肿的确诊

(四)处理

1 冷疗,加压包扎,抬高伤肢

2 急性期过后,按摩、针灸、理疗、封闭、功能锻炼

3 手术

(五)预防

      加强力量训练,韧性训练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一)解剖

      膝关节上下杠杆长,周围肌肉少,负重大,最易损伤,内侧副韧带在半屈位相对松弛,防止小腿的外展和外旋

(二)损伤机制

     膝外翻,膝屈曲,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与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内收内旋。如“二人对脚”“用伴”挑箱落地猾倒,膝外侧受暴力打击

(三)征象

1 膝内侧疼痛——痉挛——固定微屈位——被动屈伸有抵抗感

2 压痛点——股骨内上踝(次胫骨内侧踝)

3 侧向运动试验(伸直,30度屈曲位)

-外展分离试验

4 X线确诊是否完全断裂

(四)处理

1 断裂:手术

2 扭伤部分断:急性期,冷疗,加压包扎,于微屈位抬高患肢

              24小时后,拆除包扎固定,理疗,药物,按摩先轻后重

  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绷紧)——直膝抬腿——负重直膝抬腿——走路、膝屈伸练习——屈曲为抗阻伸膝

补充:十字韧带:抽屉试验

      完全断裂即手术缝合

      部分断裂长腿托板固定患腿于30度位6月,并功能锻炼

 膝半月板损伤

(一)解剖

      C,外O,内相连,功能

(二)损伤原因

1 半月板矛盾运动

  膝伸——半月板向前移

  膝屈——半月板后移

  小腿外旋外展——内侧半月板后移,外侧半月板前移

  小腿内旋外展——内侧半月板前移,外侧半月板后移

  小腿外展外旋,大腿突然内收内旋并伸直——内侧半月板损伤

  小腿内收内旋,大腿突然外展外旋并伸直——外侧半月板损伤

(三)征象

      明确外伤史

      关节积血,肿胀明显,剧烈疼痛,关节不稳,软弱无力,活动障碍,后期股四头肌萎缩

      麦氏试验60%阳性率

      摇摆试验80%阳性率

      研磨试验,提拉

      检查:关节造影,关节镜,超声波,X线明确诊断

(四)处理

1 手术(适应症:损伤程度)

2 保守治疗:冷疗,制动,加压包扎,抽积血,股四头肌静力练习,功能训练,避免受伤动作

(五)预防

      增强下肢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练习,股四头肌,蝈绳肌,小腿肌群等提高关节稳定性,协调性

 髌骨劳损

(一)定义

      系髌骨周围腱止装置的慢性损伤及髌骨软骨病

(二)病机病因

      髌骨生理作用:保护股骨关节面;传递股四头肌力量;增加股四头肌力矩;保护膝关节半屈位稳定性

      牵拉力,压力,摩擦力,由静突然动,由动突然静(急停),踏跳

(三)征象

      半蹲痛,上下楼梯、运动中痛,休息好转

1 单足半蹲试验100%阳性率

2 髌骨或髌骨周缘压痛90%

3 伸膝抗阻痛78%

4 关节面摩擦音45%

5 关节积液——浮髌试验12%

6 股四头肌萎缩15%

  X线早期意义不大,晚期关节间隙变小,髌骨骨刺线,肌腱止装置增厚,钙化阴影

(四)处理

1 按摩,不痛角度,理疗,休闲

2 体疗,静蹲,快速全蹲起

3 手术

(五)预防

1 加强力量训练(股四头肌):负重深厚;抗阻伸小腿;负重高抬腿

2 控制局部负荷重

3 单足半蹲试验

 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一)易发部位

      除胫腓骨外,跖、股、足舟骨、尺骨、肱骨、脊柱椎板都可发生

(二)原因

      局部负荷量过大(次因:场地过硬)

(三)机理

1 肌肉牵扯学说:屈趾肌群,胫后肌等小腿屈肌反复收缩,骨膜松弛,水肿,淤血,骨膜下出血

2 应力学说

(四)症状与体征

1 疼痛(专项动作痛——夜间痛)

2 压痛点(与肌肉附着处无明显关系)

3 动作痛(后登痛、上肢支撑痛),抗阻屈踝屈趾不痛

4 凹陷性水肿——小结节或肿块

5 检查:X先,CTMRI核磁共振,ECT碍骨扫描,骨核素检查

(五)治疗

1 控制运动量,弹力绷带包扎小腿

2 封闭,抬高患肢,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微波,重要熏洗外敷,按摩

(六)预防

1 控制局部运动量(注意训练方法,全面训练)

2 正确掌握跑跳技术,注意动作中的放松和落地的缓冲

3 场地不能过硬 

4 做好准备活动

5 运动后按摩及时消除疲劳

十一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一)易发原因

1 解剖:外踝比内踝长1厘米

2 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坚强(内侧韧带面积大,韧带纤维较细密而强韧)

3 距骨体前宽后窄,足跖屈时较窄的后部进入内,有一定的倾向运动和内翻运动,很不稳

4 内翻肌肌力较强外翻肌肌力较弱

5 跖屈是旋后

6 地不平,准备活动不充分,肌力不强,身体不平衡

(二)征象

      疼痛,肿胀,淤血,压痛,跛行,被动内翻痛,X线排查骨折韧带完全断裂

(三)处理

1 痛点压迫

2 强迫内翻试验和抽屉试验

3 冷疗,加压包扎

4 手术(完全断裂,骨折,脱位)

(四)预防

      平时重视踝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协调性训练,如负重提锤,跳绳,足尖走路等

      做好场地医务监督,提高落地动作的技术水平

      准备活动要充分,防止撞人犯规动作

十二 急性腰扭伤

(一)原因

1 解剖

  腰是活动枢纽,是一个负重关节各种应力集中于腰骶段前凸与后凹交界处,易发生急慢性损伤

2 腰部肌力弱

3 负荷过大

4 腰部运动幅度大,特别是后伸:排球,跳远

5 后伸过度:体操下腰摔腰,跳水折腰

6 准备活动不够、

(二)征象

1 腰肌拉伤(筋膜破裂)

2 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拉伤:压痛点在棘突间,局限表浅,前屈加重后伸后减轻

3 小关节扭伤:无准备,仓促弯腰,扭转,腰部活动范围过大,椎间小关节受过度牵拉或扭转可致滑膜嵌顿,呈保护性强迫体位,伸腰更痛,压痛点深,扣击痛

4 椎板骨折,过伸痛

5 骶髂关节扭伤,患肢不敢持重,立位不能弯腰

  与椎间盘鉴别:封闭腰部下肢通消失为腰扭伤所致,反射性痛

(三)处理

1 卧硬板床(俯卧,仰窝,或垫枕)

2 复位(坐位脊柱旋转位,侧扳法)

3 固定,韧带伤(石膏背心,腰围6——8周)

4 手工修补

5 按摩,针灸,药物,理疗,封闭

十三 骨骺损伤

(一)解剖 

      原发化骨中心

      次发化骨中心

      受压骨骺:位于长骨的两端;承受传递压力;参与关节构成

      牵拉骨骺:肌腱韧带的附丽部分;承受牵拉力;不参与关节构成

    组织学结构强度弱(2——5)倍:静息层;生长层;转化层(钙化层),骨折易发部位;骨化层

    由于生长层及骨化层一般不折断,所以骺板骨折一般不影响生长,除非骨骺血管受伤生长层失去营养供应

    骺板血管供应:骨骺系统(骨骺——静息层);干骺系统(骨干——化骨层)

    骨骺滋养:直接进入(胫骨上端);间接进入(易缺血坏死)

(二)损伤原因

1 强度弱解剖原因

2 暴力(间接),过度劳损

  牵拉骨骺:肱骨内上踝;胫骨结节;股骨小粗隆;髂前上棘;髂前下棘,跟骨

(三)征象

      急性骨骺损伤——骺板分离及骨折(受压骨骺骨折;牵拉骨骺骨折)

      慢性拉伤——骨软骨炎(骨骺炎;骨突炎)

      如运动中肘外翻支撑损伤,成人多为韧带断裂,儿童多为内上踝分离,成人易肩关节脱位,儿童多为肱骨上端骨骺分离

1 急性骨折征象:疼痛,红肿,功能障碍,畸形后,X线帮助确诊,易漏诊,需两侧对比照片

  诊断:儿童发生骨端骨折脱位或扭伤时,首先应想到骨骺骺板骨折

2 慢性:疼痛逐渐发展,运动受限,逐渐关节肿胀,压痛,功能障碍,肢体短缩等

(四)处理

1 急性骺板骨折:尽早整复固定(2——3周),下肢不负重,受压骨骺局部避免挤压,扭转撞击,负重等外力作用,伤肢无压痛和纵扣击痛时方可解除固定;牵拉骨骺固定期间,避免附于伤部的肌肉的主动收缩或被动牵拉,以免错位

2 骨软骨炎:尽早发现,控制局部运动量,适当固定病变关节,避免患肢持重,牵引,药物按摩,定期X线复查

(五)预防

1 急性损伤:加强肌肉锻炼,准备活动,避免受伤

2 慢性损伤:控制局部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