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汉对南越的经略开发。
▲接触极早 关系最深 历史文化实同一体
1、楚将吴起 经略南越 前384-前381
2、秦始皇 前219-前214 统一岭南 开凿灵渠 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越北中)
移民20万 与越杂处 《交州外域记》
3、秦末赵佗 前204 番禹 南越武王 开国
王统 赵武王 交趾 九真二郡 汉字南传
4、武帝平叛 赵建德 吕嘉叛 路博德征伐
前111灭 置九郡 交趾九真日南(越北中)
5、西汉末 中原士人移居 汉字再传
典型事例:
1、岭南华风 始于二守九真 任延 铸铁 交趾锡光 礼仪多名为任
2、东汉末 士燮 187-226 士人南避 尊为“士王” 帝庙 孔庙 “南交学祖”
四、张骞通西域与中外文化交流。
1、引 言 張騫出使西域,號曰凿空,是中外交通史上的重要大事。
漢武帝時,派遣張騫三次出使西域,主要是欲聯絡西域諸國夹击匈奴,雖三次出使均未能達到其政治目的,但促成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將西汉聲威遠播西域,更重要的是開闢了從河西走廊的敦煌經天山南北路,越過葱岭至中亞的交通路線,揭開中國交通史上的新一頁。
2、范围 狹义者,乃指其地西起帕米爾高原,北為天山,南為崑崙山,中為塔里木盆地,三面環山,長達九百公里,寬達百餘公里;
广义者,乃指葱岭以西,天山之北的地,其中包括了亞洲中、西二部以及歐洲東部。
大宛在匈奴西南,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東北則烏孫
4、背景
1)西域地區日益重要 2)開拓疆土及杜絕邊患
3)中外交通已有一定的發展 4)國勢如日中天, 欲雪前恥
5)了解西域情況 6)欲得大宛良駒
7)開拓海外貿易市場
5、经过
第一次 (公元前139--公元前126年)
以匈奴人堂邑父為向导,率百餘人出陇西,經匈奴所在地,經龟兹 、疏勒、焉耆而西至大宛,经康居而至大月氏。归国途中,他改由南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祈連山)的途徑,欲從羌人所在的青海回國,但又為匈奴所俘。
第二次 (公元前122年)
從蜀發使分數道並出,求通身毒,但卻為西南夷所阻,終不能通。
第三次 (公元前119--公元前115年)
前121年,霍去病 武威、酒泉、張掖、及敦煌,史称「河西四郡」
張騫提出連結烏孫的建议,並获武帝的同意,拜張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 。張騫此行未有結果,乃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國,回國時,烏孫又派十多名使者到中國,後來張騫被拜為大行,卒於元鼎三年。
第一次出使原因:
武帝得知大月氏為匈奴所逐
武帝欲遣使通大月氏與其共夾匈奴
張騫應召出使
經過:
武帝建元三年, 領百人出使, 途中為匈奴王扣留;
迫他娶妻生子, 張騫不屈服, 扣留十年後始逃脫;
經大宛, 康居, 而達大月氏;
時大月氏已生活安定, 且不欲與匈奴為敵;
張騫不得意而歸,途中又為匈奴所扣年餘;
及後乘亂逃脫, 元朔三年返抵長安。
第二次出使原因:
武帝欲與烏孫結盟, 以此共夾匈奴;
張騫應召出使
經過:
張騫抵烏孫後, 遺副使出使其他西域諸國(大宛, 康居, 大月 , 中夏, 安息, 身毒等國);
烏孫不願與漢結盟;
元鼎二年, 騫領烏孫使者同歸長安;
其他副使也連各國使同歸長安。
6、影 响
匈 奴 勢 力 削 弱:五單于 南北二庭 臣服
漢 室 聲 威 遠 播:西域36国建西域都護
中 西 交 通 的 开辟:張騫是開闢中西交通之坦途的重要人物,張騫通西域,中西交通有三條主要的通路:
一.敦煌道:
二.永昌道:長安漢中四川滇國,緬甸安息,西行至中亞細亞。
三.交廣道:為永昌道之支道,起自今廣西西江上游之蒼梧,經龍州入越南東部,沿紅河出海至南洋。
7、貢獻
增進與西域諸國的了解; 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係(經濟考察團);
為拓展中國版圖創造條件; 促進中西文化、科技交流;
擴展與西域的交通; 促進中西商業及貿易的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