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0-03-10 15:13   发布人:李运昌   浏览次数:192

《中西文化交流概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使用说明

课程编码

 300487

课程名称

中西文化交流概述

适用专业

大一年级第二学期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讨论、实践:2

总学分:2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西文化交流概述》是专科二年级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通识教育考查课,本课程以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化为中心,讲述了古代中国某些时期与亚洲、欧洲、美洲等各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在章节设置上以概说统领三编,每编之中,开始一般是综述性文字,把背景性的、属于本洲各国共性的东西交代清楚,然后再分写各国即各章,各章之间相互照应,纵向从汉代写到清代,脉络清晰,横向写了古代中国和各重要国家的文化来往,内容全面、具体。每章之后都附有思考题,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二、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本《中西文化交流概述》,作为文化通识课教材,是为大学二年级各专业学生通识教育教学之需编写的。这门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从而明确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不断交流和撞击才能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进步,使各个国家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学习这本书也有利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增加对中国的了解,更好地在中国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目的: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对该语言系统本身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及掌握,《中西文化交流概述》这本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32学时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使学生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使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相融合,对语言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视角,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在了解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亦能充分认识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培养世界意识。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在汉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PPTDVD、图片等。每编选一节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模拟课堂,学生讲解,然后课堂讨论,其他学生提问。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考试,满分100分,其中20%为考勤成绩,40%为平时作业成绩,40%为期末大作业成绩。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1、《中外文化交流史》,周一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中国古代史纲》,张传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汉文化论纲》,陈玉龙、杨通方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东南亚文化发展史》,贺圣达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5、《利玛窦与中国》,林金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6、《中外文化交流史话》,沈立新主编,大学出版社,1991年。

(二)参考资料:

1林珏.  我会副会长王介南新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出版[J]. 东南亚之窗. 2009(01)

2、何党生.  近代中国文化选择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J]. 学理论. 2010(27)

3、 赵志浩.  近代中国的西学过程及其启示[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9(04)

4、裴蕾.  浅析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文化的特征[J]. 传承. 2009(14)

5、 单秀法.  试论近代中国“军事—经济”思想发展逻辑[J]. 军事经济研究. 1990(11)

6、 邱捷.  孙中山与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08)

7、 曹敏华.  近代中国军事变革与社会变迁论纲[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12)

8、杨明芳,高汝东.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理性思考[J]. 人民论坛. 2011(02)

9、 赵豫林.  近代中国早期的五次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J]. 理论界. 2008(12)

10、孟凡周.  论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及成因[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