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文“文化”词义疏证
英文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而拉丁文Cultura是由拉丁文Cultus演化而来的。Cultus包含两种涵义:
(1) Cultus deorum,指为敬神而耕作;
(2) Cultus agori,指为生计而耕作
▲ 教养- 祭祀- 社会
▲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1632—1694) “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依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之总和。
二、中文“文化”之词源
将Culture一词译作“文化”,有中国的文化背景。汉语中的“文”本有“文雅”、“文字”等义。作为“文化”,其根本涵义是指“文治教化”,并与“武威”相对。西汉刘向《说苑指武》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可能是“文化”一词最早的出处。这儿的“文化”是指与“武功”相对应的“文治”。
《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至,人文也。”“天文”与“人文”合在一起,容纳了自然与人的一切。东汉荀悦(148—209)曾说:“宣文教以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类似的说法还有“文化内辑,武功解悠”等。
三、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范畴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范畴,在地域上,所谓“中”,指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疆域。我们不能以历代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王朝与历史上的中国划等号,更不能以汉族王朝与历史上的中国划等号。
由于历史上我国疆域 范围的变迁,“中”与“外”的概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在某一历史阶段属于“外”的民族和地区,在另一历史阶段又融合到中华民族和中国版图之中(如吐蕃和西藏);反之,一些曾经属于“中”的民族和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又以“外”的面目出现(如突厥汗国552—582年)。
“所谓“外”或“西”,指中国以西地区,兼及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中亚、西亚、欧洲、北非及南亚。
①国家间或民族间之关系;
②民族或人民的迁徙和交融;
③中外通道的开辟和交通方式;
④经济与物质生活的交流(动、植物交流、科技交流等)
⑤文化与精神生活方式的交流(思想、宗教、文学作品、艺术、习俗等
四、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特点
1、博大精深、范围特别广泛。
2、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在治学中要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3、带有国际性。本学科本身就是先在欧洲发展起来的,欧美和日本学者研究水平也大大超过中国学者。
4、具有开拓性。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新的考古成果的不断出现,新课题也不断涌现
五、学科发展
我国较西方各国要早得多。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开始,历朝正史中都有“西域”、“南海”、和“东夷”等列传。
中国正史中的外国传是最早记录中外交往的典籍。
欧洲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大体上发端于东方学和汉学。欧洲东方学与汉学的兴起、大致上由元代东来西人之游记所引起。
第一讲 导论
一、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鸟瞰
(一)中国文化精华包含哪些内容?
▲地理辽阔、历史悠久 、文化精深
1、仁人: 修身养性 厚德载物
中国文化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尤其重视节操与修养,注重道德素养,追求完美人格。
2、为公:乐群利他、重义轻利
3、求和:和谐求同、平衡和平
4、自强:奋发图强 、百折不挠
5、兼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近代以来域外文化的三次吸纳:
1、吸纳西方文化: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2、吸纳俄国文化:五四运动-三中全会
3、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至今
(二)中国文化经历哪些阶段?
▲怎样区分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冯天瑜、杨华提出六段说。
1、前文明期:从猿人到大禹传子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至战国
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4、胡汉和中印文化融合期:至唐中叶
5、近古文化定型期(转折):至明中叶
6、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迄今
▲世界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伟大变革:农业-工业;计划-市场;工业-后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