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对该语言系统本身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及掌握,《中西文化交流概述》这本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32学时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使学生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使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相融合,对语言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视角,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在了解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亦能充分认识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培养世界意识。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在汉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PPT、DVD、图片等。每编选一节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模拟课堂,学生讲解,然后课堂讨论,其他学生提问。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考试,满分100分,其中20%为考勤成绩,40%为平时作业成绩,40%为期末大作业成绩。
四、教学内容设计
前言:概说 (2学时)
一、华夏民族古代文化的外传
二、佛教的传入与儒学的传出
三、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四、近代西方文化的输入及影响
五、汉学家和留学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
六、文化在彼此的就留与交融中发展
第一编 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2学时)
第一章 中印文化交流 (1学时)
第一节 中国蚕丝和中国纸输入印度
第二节 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第三节 随佛教进入中国的印度文化
第四节 唐代及其后的中印交通
第二章 中朝文化交流 (2学时)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与古朝鲜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与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第三节 五代至宋元:中国与高丽
第四节 明清之际:中国与李朝
第三章 中日文化交流 (2学时)
第一节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
第二节 公元6世纪至9世纪
——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第三节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
——以僧侣往来为主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四节 14世纪至19世纪
——多变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五节 近代——以向日本学习为主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四章 中越文化交流 (1学时)
第一节 中国与越南的历史关系
第二节 郡县时期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第三节 独立时期:越南的王朝更迭及其意识形态
第四节 独立时期:中越间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
第五节 独立时期:汉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与缅泰柬老诸国的文化交流 (2学时)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第一节 中缅文化交流
第二节 中泰文化交流
第三节 中柬文化交流
第四节 中老文化交流
第二编 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2学时)
第一章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2学时)
第一节 丝绸之路通大秦
第二节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汇
第三节 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
第二章 中意文化交流 (1学时)
第一节 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
第二节 利玛窦和他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第三章 中法文化交流 (1学时)
第一节 13世纪 :最初的接触
第二节 17至18世纪:交流与反响
第三节 19至20世纪:相互认识与相互影响
第四章 中德文化交流 (1学时)
第一节 汤若望与中国
第二节 莱布尼茨和《中国近事》
第三节 留学德国的中国精英
第四节 汉学研究在德国
第五章 中英文化交流 (2学时)
第一节 马礼逊与新一轮的“西学东渐”
第二节 傅兰雅的中国情节
第三节 集传教士、学者、政客于一身的李提摩太
第四节 李约瑟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六章 中俄文化交流 (2学时)
第一节 《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的中俄贸易关系
第二节 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第三节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俄文学之交
第三编 中国与美洲、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 (1学时)
第一章 中美文化交流 (2学时)
第一节 传教士: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设桥梁
第二节 丁韪良与洋务时期的中国翻译事业
第三节 林乐知:旁观者清
第四节 留学美国:踏着容闳的足迹
第二章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联系 (1学时)
第一节 海上的“香料之路”与“丝绸之路”
第二节 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中的相互联系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的历史文化联系 (2学时)
第一节 汉唐宋元时期:交往与交流
第二节 明清之际:中国人笔下的非洲
第四章 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文化联系 (1学时)
第一节 历史回顾:中国与大食
第二节 阿拉伯文化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