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首 页
第 1 单元 授课时间: 教案完成时间:
课程名称 | 文学欣赏 | 年 级 | 层次、专业 | 高职学生 | |||
教师姓名 | 袁玉鹏 | 专业技术职 务 | 讲师 | 授课方式 | 讲授 | 学 时 | 4 |
授课题目(章、节) | 第一章 热爱生命 小说:《活着》小说:《苏东坡传》、 散文:[法]史怀泽《敬畏生命》、史铁生《我与地坛》、诗歌:《相信未来》、影视作品:《死亡诗社》。 | ||||||
主要参考书 | 《文学欣赏导引》 胡山林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傅庚生 | ||||||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通过阅读热爱生命的名篇,去学会阅读,学会欣赏。 难点:通过文学与人生的角度来鉴赏文学 重点:通过反复体悟文学作品来真正去鉴赏一部作品。 | |||||||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项目1:复述《死亡诗社》故事。 项目2:诵名诗:《船长,我的船长》、《未选择的路》 项目3:大家谈:谈尼尔之死,谁之罪?是否有价值?。 项目4:改写故事《船长走后》 采用电子幻灯兼板书的方式 | |||||||
备注: |
(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
导入: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此,它也是十分宝贵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呢?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生命轻视。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如果能请教一下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也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关于生命的名言 教师列举三例。 (一)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 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二)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 (三)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 ——蒙田《热爱生命》
项目一:观看《死亡诗社》电影。 一、介绍并导入《死亡诗社》(1分钟) 生命是什么?在影片《死亡诗社》中,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是戏剧中最华彩的篇章;生命是理想,生命是自由,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全部自信与独立;它引导着你,鼓舞着你,激励着你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去追求真正的青春年华与高贵信仰。 二、给出任务及要求,并简要说明。(2分钟) 在观看《死亡诗社》电影要求复述《死亡诗社》人物、故事情节、时间线索,并记录其中的名句。 三、观看《死亡诗社》电影。(2学时) 1、《死亡诗社》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John Keating(Robin Williams)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 Keating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Professor Keating, Mr. Keating, Captain Keating, 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 2、精彩对白 《劝少年们珍惜时光》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在风中枯萎(丁尼生) 惟有在梦中,人们才是真正自由的。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围,要敢于开拓自己的天地。 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 希望你们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调,任何方向,任何东西都行,不管是自负也好,愚蠢也好,什么都行。 | 2学时 教师导入 |
(教案末页)
(教案续页)
导入:《死亡诗社》 开局: 由于影片开局、高潮和结尾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所以《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的开局、高潮和结尾是我根据观影的经验人为划分的。我划分从影片开始至9分40秒为影片的开局。影片在这9分多钟的开局中很好的交代了构建剧情所必要的背景和关系。其实,这个开局可以分为两个场景,礼堂和宿舍内,这两个场景巧妙的交代了两个关系,礼堂的新生大会交代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宿舍内的场景又构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表现的方式又有所不同,礼堂展示的是朝气蓬勃的学生和一所古朴古板的老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开新生大会这么一个事件所表现的,观众在这个事件的发展中可以切身感受到关系双方的各自特点,这些必要的特点、关系并没有通过生硬的“说”来表现,而更多的是通过影像,融入叙事中,使影片的开局显得非常的流畅。这是第一种方式。我想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可能基于两点原因:第一,这一段处于全片的最开头位置,吸引观众制造观影兴趣很重要,如果用上来滔滔不绝的说,会使观众兴趣大减,相反,用这种叙事交代的方式更能激发观众,影片上来前13个镜头都是较快速分切的特写或近景镜头,都是为大会所做的准备的镜头,这使影片的节奏一下提得很高,很快的吸引了观众。第二,随叙事交代背景、展现关系可以有效的节省篇幅,《死亡诗社》全片长128分钟,已经算是剧情片中比较长的了,由此可见,作者想表现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在交代背景和关系上浪费大量篇幅,就得不偿失了。第二种表现影片背景和关系的方式就是通过人物精彩的对话来达到的。《死亡诗社》的人物关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从影片的5分30秒开始,影片转入了宿舍的场景,通过几个青年的对话,观众们发现每个人物的特殊性格和之间微妙的关系。青年们将学校赖以生存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优秀”说成了“嘲弄、恐怖、颓废、排泄”,以此来表现他们对学校古板顽固校风和学习氛围的不满。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9分40秒的开局,由103个镜头组成,其中80%为特写或近景镜头。应该说,影片的开局对人物表情的描写是浓墨重彩的。通过典礼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动作和表情,为观众营造出学校所特有的严肃呆板的气氛。如上所述,影片开头即以一连串的特写或近景镜头来表现每个人对典礼的准备,此时观众们只感觉大家都在忙碌,并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直到第11个镜头出现了全片的第一个全景,配以嘹亮的爱尔兰风笛声,才恍然大悟。之后便是漫长的典礼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条不紊,充满了严肃的气氛,镜头也是在近景和全景之间来回扯动,近景镜头时而展现讲话的校长,时而又捕捉台下观众的表情和一举一动,这其中有很多是未来主角的近景镜头,使观众在形象上对主角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典礼结束,人物开始走动,镜头也不再像之前一样固定,随之运动起来,出现了少量的“摇”。通过人物和镜头的综合运动,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互动效果,因之后的场景也是固定为主,所以起到了良好的过渡和缓解的效果。剧情发展到宿舍内部阶段,镜头语言已经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辟的对话,剧作的功力得以展现,值得一提的是,尼尔和其父亲的对话和争执,为影片后面的高潮留下了巨大的伏笔。 高潮: 《死亡诗社》是一部人物众多的影片,且各有特色和性格,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潮,例如安德森课堂吟诗,诺克斯追求到了心爱的女孩,死亡诗人俱乐部聚会的情景等等。最终,我选出了尼尔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自杀的一段为全片的高潮,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正是这一段使影片有了巨大的转折;第二,此段对结局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段高潮由53个镜头组成,基本处在一个场景就是尼尔家,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尼尔与父母的争吵和尼尔自杀。在尼尔与父母争吵的阶段,影片以表现人物的语言为主,加以表现人物的表情,所以这段的镜头语言以近景为主,辅以中景照顾环境和表现三人同时的状态。近景镜头多给到冲突的两端—尼尔和他的父亲,尼尔母亲的镜头很少,对争吵的参与和贡献很少,由此可以表现出其不高的家庭地位,这正是一个古板顽固的家庭所特有的生活状态。争吵最终以尼尔的妥协为结束,这一点很像开头尼尔与其父亲的争执,可能是导演有意照应开局,同样是妥协,但这次有所不同,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注定有悲剧的发生。影片是如何将争吵和自杀这两部分衔接起来的呢?我觉得是一个特写,就是对尼尔父亲鞋的特写。此段第27个镜头本来是一个中景镜头,表现的是尼尔父亲上床睡觉的动作,然后镜头下摇,最终定格在尼尔父亲的鞋上。第28个镜头又是一个对尼尔床上衣物的特写,两个特写不仅将镜头和事件联系起来,而且也将风格联系起来,争吵的部分是很生活化的,而自杀的部分又是很风格化,导演就运用了特写镜头这一最容易产生风格化效果的形式完成了这一过渡。从影片进入自杀环节开始,两极镜头的运用就占据了主要地位,中远景表现动作和环境,特写显示细节事物。尼尔自杀的拍摄方式很巧妙,演员根本就没有费力表演,通过大量细节事物的展现,就可以将情绪烘托上去。影片选取的物品也很巧妙:草帽代表理想,门把手和脚代表抗争的行动,钥匙和枪代表最终的毁灭。这一节没有出现一滴血,一个表面化的镜头,就将人生命的毁灭表现出来,尼尔的生命之轻,耐人寻味。接着,尼尔父亲的行动自然运用中景为主,发现尼尔的死亡也只是简单的以一把枪,一只手,一缕青烟来代替,整个高潮的顶点就是最后的升格镜头,情绪到了顶点,悔恨之情也就自然而然的彰显了出来。 结尾 影片的结尾出现在2小时08秒的时候,核心场景只有一个,就是教室。学生为了自保而背叛,基丁老师成了替罪羊而被辞退,看似一切都恢复了平静,而恰恰是这个最平静的时候才能爆发出最真挚的感情。影片结尾想表达的是一种为了自由而产生的抗争,这才是死亡诗人俱乐部的真谛,也是诗的真谛。结尾部分一上来就是诺兰校长代课的事件,除了第一个镜头的全景表现一下情境以外,其他镜头都是从四组镜头中提取出来的:诺兰先生讲课的中景,表现老师讲课学生上课的状态;反向的中景,同一个状态同一种表达,不同角度的拍摄;安德森的近景,借其表情展现其内心活动;卡梅伦的近景,也是表现内心活动。安德森和卡梅伦是一对对照体,安德森是正面的,卡梅伦就是反面的,安德森是抗争的,而卡梅伦是妥协的,更加巨大的反差就是安德森曾经是这么的胆小。影片从这四组镜头间反复的切换,以达到铺垫的效果。这期间,镜头语言是很稳定的,也是很模式化的。“船长”基丁老师进教室拿东西是导火索,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安德森等人感到强烈的内疚。所以,这是镜头就是两种,近景通过表情展现心理,中景表现基丁的动作。提到课本撕掉的那几页时,基丁笑了,这一笑本来可以作为全片的终结,但导演并没有这么做,影片要表达的是抗争,所以一些学生必须站出来。影片用了近40个镜头表现这种抗争,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镜头分切如此之碎,是前面片子所未有的。在此我要讲一点对照,影片最开始镜头也是很碎,分切很快,表现对典礼的准备,结尾这种快速分切的镜头正好和开头形成对照,在节奏上首尾呼应。除了对照,此时的镜头语言最大的作用就是烘托情绪。我个人觉得影片结尾处一个小全景镜头很好,在这个镜头中清楚的表现了有一半的学生为了声援基丁老师而站在了桌子上,另一半学生没有反应。我想如果这个场景出现在我们国产的电影里,肯定是所有学生都站了起来,正义的一方永远都是会胜利的。其实这是不生活的,学生们怕被开除,肯定有一部分不会站出来,这是人之常情。这个镜头表现了导演对生活的理解,真实的还原了实际,给了观众客观思考的空间。导演并没有片面的追求“多”和“全”,而是通过安德森这个“胆小”的人的转变,把这种感情表现到了极致。死亡诗人俱乐部并没有死亡,而是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真正死亡的是腐朽的顽固的教育制度和这种制度下墨守陈规的教育工作者。 项目2:复述《死亡诗社》故事。 背景:如何讲故事 基廷老师 尼尔:死托诺兰德·安德 一、给出任务及要求,并简要说明。(2分钟)。 教师:要求每一位同学将死亡诗社的故事用300字概括,要求用特定的视角,从电影中的某一个主角来叙述。 二、学生开始写《死亡诗社》故事。10分钟 三、展示学生作品。5分钟 项目3:诵名诗:《船长,我的船长》、《未选择的路》 一、 展示作品及相关自作者简介。(5分钟) 二、 教师范读诗歌。或者播放名家诵读(5分钟) 三、集体诵《读船长,我的船长》(5分钟) 四、女生集体读《未选择的路》(5分钟 船长,我的船长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岸上挤满了人群——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 为你i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 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寂静,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澱有脉搏、没有生命,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航行已完成,已告终,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 欢呼,哦,海岸!轰鸣,哦,洪钟! 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未 选 择 的 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项目4:谈尼尔之死,谁之罪?是否有价值? 导入:“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梭罗的《瓦尔登湖》 谁是理想中的教师?教育网站上的那些大腕们会众口一辞地告诉你:基丁! 导入:如果不是学生尼尔之死,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中的那位文学教师基丁几乎就是一个完满的“新新教师”形象。他带来了解放,带来了教育中少有的激情,带来了创造力与凝聚力,一句话,他带来了早已失去或者说从来没有真正有过的校园中的生命力。 但是,尼尔——那个优秀的学生死了。如果基丁从未在威尔顿出现,如果基丁从未在尼尔的生活中出现,那么这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肯定不会选择自杀,他的一生一定会是一条光明幸福的大道:考入哈佛,成为优秀的医生,拥有高薪,身具文学特长与表演天赋还将使他业余在社交圈里倍受欢迎。 正因为尼尔之死,基丁不仅被逐出了威儿顿,而且也不可能受中国教育欢迎。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影片也不可能被翻译进来,进入师范学院和普通的中小学校园。甚至我那些提倡解放、自由、个性的朋友,也因为尼尔之死,感觉到言说《死亡诗社》、讨论基丁老师有些左右为难。 尼尔之死,究竟源于什么?谁该为这起死亡负责? 一、给出任务及要求,并简要说明。(1钟)。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并由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 项目5:改写故事《船长走后》 一、给出任务及要求,并简要说明。(1分钟) 船长走后,威尔顿预备学院的同学们会怎么样?请用一件事情将电影中的主要任务串联起来。 二、学生回顾电影,改写故事。(20分钟) 三、展示学生作品,并将作品发到微博展示。 | 2学时 |
(教案末页)
小 结 | 通过反复回味电影《死亡诗社》,体味电影的情感和艺术技巧。 |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 如何渡过你的大学,并阅读作品小说:《活着》小说:《苏东坡传》 散文:我与地坛》、诗歌:《相信未来》、 |
实施情况及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