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细菌又名蓝绿藻(blue-green algae)、蓝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区别于真核生物藻类)、能进行放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
l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距今35~33亿年前,是古老的生命体。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
l 蓝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包括各种海、淡水体、土壤和部分生物体内外,甚至在岩石表面和其他恶劣环境(60~85℃的温泉、低温冰原、盐湖、荒漠等)中都可找到它们的踪迹。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有些种类和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如地衣。
l 有“先锋生物”之美称。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放氧,是最早能进行放氧光合作用的生物,原始地球大气由缺氧转变为富氧状态,蓝细菌起到重要作用。有些种类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它们在岩石风化、土壤形成以及水体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l 至今已发现有120多种蓝细菌具有固氮能力,特别是与满江红、鱼腥蓝细菌(Anabaena azollae)共生的水生蕨类满江红,是一种良好的绿肥。
l 蓝细菌具有经一定经济价值,包括许多食用种类,如普通木耳念珠蓝细菌(即葛仙米,俗称地耳)、盘状螺旋蓝细菌(Spirulina platensis)、巨大螺旋蓝细菌(Smaxima)等,目前后两种已开发成有经济价值的“螺旋藻”产品。
l 但有的蓝细菌在受氮、磷等元素污染后引起富营养化的海水“赤潮”和湖泊的“水华”(湖靛),给渔业和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有少数水生种类如微囊蓝细菌属(Microcystis)会产生毒素,引起生态灾害。
(1)藻体结构
蓝藻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组成。
蓝藻的细胞壁和细菌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类似,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糖和多肽形成的一类化合物),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细胞壁外具有角质层,角质层由亲水性粘性的果胶酸和粘多糖组成,将细胞体包裹起来形成胶质衣鞘,具有吸附、抗干燥等功能。不同蓝藻细胞体的角质层粘附在一起,形成公共的胶质衣鞘,组成多细胞个体的群体。
在细胞壁内侧紧贴细胞壁为细胞膜。细胞膜包裹着细胞质和拟核。细胞质为胶状物质,内含有核糖体、颗粒物质如磷酸颗粒、脂肪滴、淀粉颗粒等。蓝藻不具有叶绿体,但在细胞质中含有膜形成的光合片层,称作类囊体,是含有色素的膜性结构,各种光合色素均附于其上,构成光合作用系统,以水为电子供体,放出O2,进行光合作用。蓝藻含叶绿素a,无叶绿素b,含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藻胆素(是藻红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的总称)。蓝藻含叶绿素a和藻蓝素量较大的,细胞大多呈蓝绿色,故得名。红海中的一种蓝藻名叫红海束毛藻。由于它含的藻红素量多,藻体呈红色,而且繁殖的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红色,红海便由此而得名。在类囊体上还附着蓝色体颗粒、蓝藻淀粉。
蓝藻中央在光镜下较周围原生质层明亮,为遗传物质DNA所在部位,相当于细菌的核区,称为中心质或中央体。“中心质”常不位于中央,与周围胞质无明确界限。蓝藻DNA几乎裸露,复制可连续进行,因此繁殖快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易爆发水华或赤潮。
(2)分裂繁殖
蓝藻细胞分裂时,细胞中部向内生长出新横隔壁,将中心质与原生质分为两半。一般情况下,两个子细胞在一个公共的胶质鞘包围下保持在一起,并不断分裂而形成丝状、片状等多细胞群体。除此之外,蓝藻还可以通过出芽、断裂和复分裂等方式增殖。
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类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方式,另一类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孢子无鞭毛。
藻殖段是由于丝状体中某些细胞死亡或形成异型胞,或在两个营养细胞间形成双凹形分离盘,以及机械作用等将丝状体分成多个小段,每一段称为藻殖段,每个藻殖段发育成一个丝状体。
(3)形态与分类
色球藻纲藻体为球或椭球状细胞构成的单体或群体。代表属有微囊藻属(Microcystis),又名多胞藻属。该属有25种,中国有18种,其中有不少种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该属细胞呈球形,近球形,直径3—7μm,原生质体灰绿色、蓝绿色、亮绿色、灰褐色。多数细胞包在胶质物中形成不规则群体,常聚集成大至肉眼可见的群落,本为圆形,但随细胞数增多群体会逐渐出现孔洞,变为不规则形状,成为充满气体的囊泡浮于水面。常见种类如铜绿微囊藻,在水温28~32℃时繁殖快,生长旺盛,使水体呈灰绿色,形成水华,肉眼可见,其浮膜似铜绿色油漆,有臭味,产生并释放微囊藻毒素。人们通常把微囊藻水华统称为“湖靛”。
藻殖段纲藻体呈丝状,常见代表属有念珠藻属、颤藻属。
念珠藻属藻体为多细胞的丝状体,细胞为球形、椭圆形、圆柱形、腰鼓形等,藻丝单列,细胞同大,或从基部至梢端逐渐变细。藻丝平直,弯曲或规则地卷曲、旋绕;丝状体无分枝或具各式样的伪分枝,具胶鞘,鞘内有一至多条藻丝。依属种的不同,其胶鞘为透明无色或有颜色,均质或有层理,胶状或坚韧;藻丝大多数具异形胞,为球形、长球形或锥形,位于藻丝的基部(基生)、营养细胞之间(间生)、或在藻丝的两端(端生);伪分枝发生的位置往往和异形胞有关。有一些种类如鱼腥藻是引起水华的主要种类,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有些种类的念珠藻可以食用,能产生许多稀有的天然活性物质,它们在医药、食品、水产养殖、农业和环保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人们已经从念珠藻中已经发现了极具商业价值的色素类、抗生素类、抗病毒类、抗真菌类、抗癌类及细胞毒素活性物质。
图1-32 念珠藻 在有游离氮源时,细胞链分化出异形胞
颤藻属生物在全世界分布广,种类多(100种以上)。它大约出现于25-17亿年前,其生命力极强,具广温性、广盐性、喜低光照,在海水、淡水、潮湿土壤、树皮、墙壁的表面都能生长,甚至可生活在65℃的温泉中。颤藻喜集群生活,生长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到。水沟的干涸底部会有因干燥而翘起来的绿色片状物,即有丰富的颤藻,是形成青泥苔的主要物种,在有机物丰富的水体中大量繁殖时会形成有腥臭味的蓝黑色皮块,影响水质。颤藻也是引起水华的主要藻体。颤藻常与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和水华束丝藻等一起形成水华。
颤藻属藻体为多细胞构成的丝状体,颤藻细胞直径比细菌大,甚至可以达到70μm。藻丝体柔软,外表面有黏液鞘,其细胞可以分泌粘液,使藻丝体在物体表面滑行、沿其长轴作滚转或匍匐的滑溜运动。
(4)生态意义
①先锋生物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②土壤形成 有些种类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它们在岩石风化、土壤形成以及水体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生物固氮 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原因:含有固氮酶,可直接进行生物固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④生态危害 许多种类是形成赤潮、水华中的主要生物种类,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可造成严重的生态危害。
⑤经济价值 一些蓝藻具有食用、保健和药用价值,如著名的发菜和地木耳、螺旋藻、念珠藻等,螺旋藻已进行规模化培养和工业化生产。
(5)生态危害
① 绿潮/赤潮
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湖靛),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② 绿潮的危害
蓝藻爆发,使水体缺氧,使动物死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又消耗氧气,造成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s。蓝藻中的项圈藻可快速产生致死因子,破坏养殖对象的鳃组织,干扰其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麻痹神经,使其死亡。蓝藻大规模爆发时,含毒素的蓝藻藻体在水体中漂游,与某些悬浮物络合沉淀,或被养殖对象捕食后随其排泄物沉淀,在水体底部富集、沉淀、死亡,死亡个体分解也会产生MCs。MCs量多时可直接造成养殖对象中毒死亡。研究表明,MCs是一种肝毒素,是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人长期暴露在含有蓝藻毒素的水中,即使MCs含量较低,也有可能对人体产生长期的或慢性的不利影响,如果人不断的摄入含有蓝藻毒素的水、鱼、虾等水产品,就可能会产生头痛,发烧,腹泻,腹痛,反胃、呕吐。如果在受蓝藻污染的水中游泳,也有可能会产生皮肤发痒或者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引起皮疹等。绿潮爆发常引起人或动物饮水急性或慢性中毒事件。绿潮发生也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也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MCs既使含量低,也可通过食物链积累效应危害养殖对象,直至人体。更为甚者,MCs耐热,既使沸水加热也不易分解;自来水处理工艺的混凝沉淀、过滤、加氯也不能将其去除(MCs可被活性碳吸收,可以用活性碳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
③ 绿潮发生原因
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一般并不会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水温在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它藻类快,故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蓝藻比较容易生长,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磷是蓝藻生长的必须因素,治理蓝藻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除去磷源。
蓝藻暴发的成因为水体富营养化。过量的养分主要来自于以下这些源头:
① 化肥流失,化肥是很多富营养化区域的主要养分来源,据调查,太湖中超过50%的氮也来自耕地化肥的流失。
③ 畜禽养殖,畜禽的粪便含有大量营养废物如氮和磷,这些元素都能导致富营养化。
⑤ 燃烧矿物燃料,在波罗的海中约30%的氮,在密西西比河中约13%的氮来源于此。
首先,全池泼洒沸石粉等絮凝剂(10kg/亩/米),使之絮凝蓝藻;
第二,间隔3—4小时后全池泼洒溶藻芽孢杆菌(侧孢芽杆菌),用量为500克菌粉/亩/米或10kg液剂/亩/米。注意使用微生物制剂过程中必须防止池水缺氧,开动增氧设备,增加水体溶氧。防止水生动物浮头,加快死亡藻体的分解;
第三,平衡氮磷比例(N/P=6/1),通过增施氮、磷肥改善池塘水体氮/磷的比例,利于绿藻、硅藻等有益藻类快速生长并成为优势藻种来抑制蓝藻生长;
第四,适量投放鲢、鳙鱼类。鲢、鳙可摄食蓝藻,可以通过鲢、鳙来治理藻类,防止蓝藻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