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 项目四 红茶加工与审评
5
  • 项目五 乌龙茶加工与审评
6
  • 项目六 白茶加工与审评
7
  • 项目七 黑茶加工与审评
8
  • 项目八 黄茶与加工审评

茶叶适制性

发布时间:2020-02-07 20:26   发布人:梁青   浏览次数:367

项目1.4 鲜叶适制性(2学时)


 • 目的要求:理解鲜叶适制法的概念,掌 握鲜叶理化性质与成茶品质的相关性 • 重点、难点:鲜叶理化性质与成品茶品 质的相关性。 

教学程序及内容:

鲜叶质量标准,除了匀度和新鲜度 要求一样外,其它质量指标,依各种茶类不同而异。 同一质量的鲜叶既可制成红茶,也可制成绿茶,也可 以制成其它各种茶类。但是,它们的制茶品质却有差 异。同是一芽二叶初展,有的鲜叶制红茶比制绿茶的 品质好,有的制红绿茶品质都较优,但制青茶就不适 宜,因为制青茶的鲜叶要求开面的二、三叶,且嫩度 中等,柔软度适中。人们将这种具有某种理化性状的 鲜叶适合制造某种茶叶的特性,称为鲜叶适制性。根 据鲜叶适制性,制造某种茶类,或者要制造某种茶类, 有目的去选取鲜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鲜叶的经济价 值,制出品质优良的茶叶。



一、 (一)鲜叶叶色类型与适制性 

•鲜叶叶色与制茶品质关系很大。不同叶 色的鲜叶,适制性不同,深绿色鲜叶制 绿茶比制红茶的品质优。浅绿色的鲜叶 制绿茶的品质比制红茶差。紫色鲜叶制 红茶品质比深绿色鲜叶的好,但不如浅 绿色鲜叶制的红茶品质。究其原因,主 要是不同叶色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 不同。

 • 一般深绿色叶的粗蛋白质含量,多酚类,水浸 出物、咖啡碱的含量低;。浅绿色叶却相反, 粗蛋白质含量低,多酚类、水浸出物咖啡碱的 含量高。紫色叶的含量介于两者之间。经过许 多研究证明,鲜叶内主要化合物的含量与鲜叶 适制性具有相关性。

一般而言: 

• 多酚类含量高。粗蛋白质、叶绿素含量低的, 适制红茶; • 多酚类含量低,粗蛋白质、叶绿素含量高的, 适制绿茶; 



二、鲜叶形态与适制性 •

 (一)鲜叶白毫 • 鲜叶背面着生的许多茸毛,称为白毫。 

• 对同一品种茶树鲜叶而言,白毫多少标志着鲜叶老 嫩,鲜叶愈嫩,白毫愈多,成茶品质也越好,尤其 是红,绿茶表现更明显。俗话说“烘青看毫,炒青 看苗。”在烘青制造中,由于白毫脱落很少,干茶 白毫显露较多,说明品质好。在炒青制造中,通过 炒干工艺白毫已基本脱落。在红茶制造中,由于揉 捻时茶液粘附在白毫上面,经过发酵后,使白毫显 现金黄的色泽,因此,金黄色白毫的多少反映出红 茶品质的高低。

 • 对于不同品种的茶树鲜叶而言,鲜叶嫩度相同而 白毫的多少不同。如广西凌云白毛茶,不仅嫩叶 背的茸毛如雪,而且老叶背面也有很多白毫。其 它如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乐昌白毛茶、南 山白毛茶等品种,茸毛都特多。不同茶类对白毫 的多少要求是不同的,有的茶类要求白毫多且显 露,如显毫的白毫银针、绿茶毛峰、碧螺春,因 此,鲜叶应选白毫多的芽叶。有的要求白毫多但 隐而不显,如西湖龙井、南京雨花茶等。这些茶 在炒制过程中,用磨光或搓揉的动作,使茸毛脱 落或紧贴在茶身上。

 • (二)鲜叶叶张和叶质

 • 鲜叶的形状、大小、厚薄和软硬与制茶品质 有密切的关系,但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

 • 对同一品种茶树鲜叶而言,叶片小的,一般 细嫩且柔软,叶片大的,一般比较粗老而稍 硬,若制同种茶类,则前者可塑性较好,制 出的茶叶条索紧细,品质也较好。而后者, 无论外形,内质都较差。

 • 对不同茶树品种鲜而言,同样的芽叶标准, 则叶片就有大有小,也不能以叶片大小来论 嫩度。

 • 鲜叶形状与茶叶的外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按成熟叶片的长宽之比,叶形可以划分为 圆形(2),椭圆形(2-25)、长椭圆形 (2-5-3)、披针形。其中,以椭圆形 和长椭圆形居多。叶形是茶树品种遗传性 状的表现。椭圆形的鲜叶长宽较适当,可 以做多种形状的茶叶,适制性广如龙井茶、 铁观音、祁红工夫等。长椭圆形和披针形, 适制条形、针形和卷曲形茶。

 • 扁形茶(龙井)、针形、卷曲形茶面积一般宜 小,尖形、片形茶叶叶形较大。

 • 乌龙茶要求叶较大而柔软适中,鲜叶小而嫩就 不适合做青的要求。 

• 大叶种制红碎茶,品质优于小叶种。 

• 鲜叶的厚薄,指叶肉肥或瘦薄而言,对同一品 种,同样嫩度、肥培管理好,树势生长旺盛、 叶肉肥厚,叶质柔软多汁,制出茶叶外形紧结、 重实,品质好;肥培差,鲜叶薄而硬、制出茶 叶,无论外形不是内质都较差。

 • 我国不少茶区根据鲜叶适制性的原理, 采用多茶类组合生产方式,于茶季初期 及时采嫩的芽叶,制少量高级名茶,到 芽叶大量生长起来,采制量一大宗类。 掌握及时采,即延长了采摘时期,消除 了高峰期限,解决了劳力矛盾,又充分 发挥了前后期鲜叶的适制性,提高了茶 叶产量和品质。 



三、地理条件与适制性

 • 地理条件同样是影响鲜叶适制性的一 个重要因素,地理条件主要包括纬度 及地形地势的改变对鲜叶内含化学成 分的影响,从而影响茶叶品质。

 • (一)纬度 • 就我国茶区分布而言,最北茶区处于北纬的38° • 左右(如山东半岛),最南的茶区是北纬18-19° 左右的海南岛。一般而言,纬度编低的茶区特点是: 年均温高,日照大,年生长期也较长,往往有利于 碳素代谢,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蛋白质、氨基酸 的含量相对较低,面纬度较高的茶区,则呈相反的 趋势,这种纬度给鲜叶化学成分带来的变化是由气 倏不同所造成的结果。除了品种差异所引起的差异 外,纬度对茶叶内含化学成分的影响,对制茶原料 的适制性变化是较大的。 

• (二)海拔高度 • 优异品质的形成与茶园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我国许多名茶都 产于风景优美、气候温和润湿、土壤疏松肥沃,特别适宜茶 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中。例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产于海拔较 高的峡谷之中;西湖龙井产于风景优美的西湖风景区,那里 湖光山色,竹木成荫;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上的洞庭东、 西二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水汽丰富、云雾弥漫、茶果 相间。茶树生长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由于林木遮荫、日照 短、光照弱、云雾多,气候温和和湿润,茶树水分蒸发量减 少,加之水土保持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微生物活跃, 土壤疏松肥沃,适合茶树耐荫,喜温喜湿好肥等特性,持嫩 性好,叶质柔软,内含物丰富,尤其是氨基酸含量高,芳香 物质丰富,鲜叶天然品质好,为茶叶优异的形成,尤其是独 特品质风味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高山出好茶,”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低山也出好茶,更不 是好茶都产在高山,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低山也出好茶,关 键是各种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 思考题: 

• 1、影响鲜叶变质的因素有哪些?鲜叶如 何保鲜?

 • 2、何谓鲜叶的适制性?如何最大地发挥 鲜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