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传统体育漫谈

发布时间:2020-03-11 21:20   发布人:徐连福   浏览次数:317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身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姿势的调节、呼吸的锻炼、意念的运行,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既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属性,又有区别。就医疗而言,一般的医疗方式是依靠药物的作用和性能进行治疗,以使病人康复,因此对病人来讲,自身是被动的。就体育而言,体育运动一般带有竞争性、对抗性,如跳高要求跳得高,举重要求举得重,球类运动,其对抗性就更为明显了。传统养生保健术则旨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自身的锻炼,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心理、生理活动,取得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效果。由于它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机能,也就是精、气、神的锻炼,慢慢地调整人体自身生理功能发挥作用的,因此尤其适用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的历史悠久,它包含着许多极为精湛的实践和理论。几千年来,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个思想文化——包括哲学思想、军事思想、宗教思想乃至中医理论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传统保健体育功法的特点与作用


(一)传统保健体育功法的特点


   (1)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养生,就是“治未病”。如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是其意也。”旨在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保持健康状况,此即“养生”之意。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与否,都取决于人体正气的胜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传统保健功法通过姿势的调节、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从而起到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的作用,达到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目的。


    从中医的角度,除邪气致病外,另一种致病因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并不足以致病。但是,如果长期的精神郁闷、压抑或突然遭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的功能失调而生发疾病。因此,传统保健养生首先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并使这种结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从而缓冲和改善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映,维持人体生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正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强调整体观,进行以内因为主的运动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传统体育保健功法。“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相应”等理论认为:宇宙是一整体,人体五脏也是一整体。人生活在宇宙之中,与天地相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其生理变化与大自然的整个运动都联系在一起。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因此人必须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必须从天地之和。历代养生家在着重修炼自身精、气、神的同时,强调“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起居有节”,告诫人们“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进行守神、调息、形体的锻炼,达到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的作用并不在于发展身体某部分机能或治疗某疾病,而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和适应的能力,从而改善整个机体的功能。以气功、静功中松、静、守、息四项主要锻炼内容来说,松弛机体、宁静思想、意守丹田、调整气息、都是整体锻炼的方法。通过这些锻炼,人的睡眠改善,食欲增加,精力充沛,身体内部的正气逐渐旺盛。不少体弱或有病的人,就是在身体内部力量逐渐充实的基础上摆脱的病理状态,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健康。有的人在治疗某种慢性病的同时,其他疾病也随之减轻或治愈,这无疑与传统保健体育的整体作用是分不开的。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运动,它依靠自身锻炼,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要领,逐渐获得效果,从而战胜疾病,增进健康。欲得其效,就要求练功者树立信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但练功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选择合适的功法,领悟练功要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传统保健体育的锻炼有一个过程,功夫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只有达到一定的火候,才能对机体起到调整的作用,获得预期的效果。


  (3)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练静功时一般采用坐、卧、站等安静的姿势,结合意念的集中与各种呼吸方法进行锻炼。姿势、呼吸、意念三者不可分割,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动功由肢体运动、呼吸锻炼、意念运用三个部分组成。肢体运动表现于外,但要求达到“动中有静”,即注意力集中,情绪安定,并根据动作变化,配以适当的呼吸方法,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这种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4)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不仅锻炼价值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各自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量,可以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锻炼,这十分有利于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普及开展。通过锻炼,人们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强了体质,增进了健康。


(二)传统保健体育功法的作用


  (1)培补元气


    人体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元气的盛衰。元气充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协调,身心健康;当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因素的损及元气时,则后天诸气失助而衰败,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传统保健体育的锻炼,非常重视培补人体元气。如意守丹田、命门之法,是由先天之精藏于肾,肾位于腰部,因此通过意守和吸抵撮闭的呼吸锻炼,使肾中元精益固,所谓“精化为气”,元气自充元气充益后,则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这对维持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平衡阴阳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就意味着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转归等等,都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如《内经》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所以,传统保健体育能养生祛病的机理,必然也寓于阴阳变化之中。如对阴盛阳虚的病人,就应选择以动态为主的练习,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的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态为主的功法,以养阴制阳。


   夏季以静态为主,以防耗阳;而冬季则以动练为主,以防阴盛。病势向上(如肝阳上亢),则意念向下;而病势向下(如气盛脱肛),则意念向上。所有这些,皆为平衡阴阳。


  (3)疏通经络


    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是联络五脏六腑的生理结构。经络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理作用,概括起来,经络有运行气血、营内卫外、联络脏腑、病邪传变、诊察病机等作用。因此,传统保健体育功法的医疗保健作用,也必将通过疏通经络这一机制来实现。传统保健体育功法在疏通经络时,一是通过肢体的活动,并配合意念循经络运行来进行,如五禽戏、八段锦等;二是直接沿经络的意识导引或按摩拍打来实现。


 (4)调和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精微营养物质。正常情况下,气血之间维持着一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相辅相成的动态平衡状态,是谓“气血调和”,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传统保健养生术中的“意守”,指静练时意守病灶,病灶在哪里,意念亦放在哪里,以意领气直至病灶,因为气能推动血液至病灶,从而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供应,加强营养和滋润作用,使病灶组织得以修复,恢复气血调和的状态。


 (5)调理脏腑


    中医脏象学说将人体器官分成两大类:心、肝、脾、肺、肾称为脏;胆、胃、三焦、小肠、大肠、膀胱称之为腑。脏腑功能状态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脏腑失调是人体失去健康的病理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肾脏休戚相关。肾乃水火之长,阴阳之根,元气之本。所以,传统保健养生术中,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是以腰为主宰,腰部命门是其主要锻炼之处,把命门作为意守的重要部位,可使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充益。命门元阳之火充足,则脾阳得资,脾气充足健运,后天水谷得以消化,精微物质得以运化,从而为人体脏腑、经络乃至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这就是传统保健体育功法何以能全面增强体制的道理。


(6)调心安神


    传统保健中的“调心”,就是调心神,心静神凝,则身安气和,并使气、意、志处于协调安定的状态,这样即能使内脏安和,心身健康。


  (7)延年益寿


    许多年老体弱的人通过传统保健养生功法的锻炼,治愈了疾病,增强了体质,高寿而无老态。这是因为传统保健体育功法能使生命之原动力旺盛,所以使人精神焕发,老当益壮,延年益寿。


  (8)开发潜能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能激发人体潜能,使人益智强能。通过一些锻炼上丹田(即大脑部位)为主的练习,可使人的身心完全放松,充分休息,缓冲外界环境对大脑的不良刺激,恢复人体正常的活动,储存能源的副交感神经技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人精力旺盛,思路敏捷,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由此可见,传统保健养生术对开发人体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