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太极拳概论

发布时间:2020-03-12 02:01   发布人:马子理   浏览次数:529

太极拳概论


         ——太极拳发展脉络及其各流派的出现


1、太极拳简介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它综合了各家拳法之长,结合导引吐纳,采用腹式呼吸,能在练拳时汗流浃背而不气喘,动作畅通气血。它也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成为内外双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动作以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太极拳适合任何年龄、性别、体型的人练习。经常练习太极拳,对於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种简单而又高深的运动,练气、蓄劲、健身、养生、防身、修身,一辈子受益无穷

2、太极拳发展脉络

太极拳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健身方法,它的历史虽仅仅几百年,但是其依据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却源远流长。“太极”一词,早在先秦时间问世的《周易。系词》中出现,并逐步发展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太极哲理。此拳“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的陈王廷创编了7套拳架,其中太极五路,也称“三手势”。早期太极拳的命名,主要出于对“太极图”相数的比附。当时把太极拳称为“十三势”,也就是太极拳套路包含有13个动作组合,类比太极衍生出的五行、八卦;又以太极拳动作强调缠绕和划圈,类比太极图呈圆形。随着逐步吸收太极哲理来规范太极拳技,太极拳进入了成熟时期。

18世纪20至6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的保健需要,相继出现了陈有本在 老架基础上编成的陈氏新架太极拳,陈有本的弟子陈清萍又在此基础上创编了赵堡架和忽雷架。随后,河南陈家沟陈氏拳械的第一位外姓传人杨露禅删改陈氏老架,创编成架势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架。

曾师从杨露禅和陈清萍的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与其甥李亦畲将多年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并于1881年由李亦畲编定为《太极拳谱》。

此后,杨露禅的“绵拳架”经其子杨建候和其孙杨澄甫秀润定型,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河北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以从王兰亭学的“杨式”搬拦锤,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裁衣锤等五锤为基础,编创成“太极五星锤”(今被称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年,李亦畲的徒弟郝为真在北京传授武禹襄创编的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得郝为真的传授,并在此基础上融会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了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将其父传授的杨式拳架作了删难就简,突出轻柔的整理,创编成吴式太极拳。至1928年各派各式太极拳都开门授徒,广纳弟子。太极拳苑出现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由于疗效显著,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出版了多种介绍太极拳流派的图书。1956年后,国家体委相继组织太极拳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整理、修订了“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太极推手”等练习方法。以满足广大群众对太极拳、剑技术学习和提高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由于疗效显著,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出版了多种介绍太极拳流派的图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太极拳的作用正在扩大。1956年8月1日,国家体委编印的《简化太极拳》,是根据杨式拳架编成的。从原来34个不同姿势中采取了20个姿势,删去了繁难的重复的动作,从原来81个动作中简化为四组24个动作。原来杨氏太极拳,(以杨澄甫为标准)练完一套约需时8分钟左右,后来逐渐延长到15-20分钟。而简化太极拳只须5-8分钟就可以练完。编排次序上是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使学习者易学、易练、易记。1956年后,国家体委相继组织太极拳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整理、修订了“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太极推手”等练习方法。以满足广大群众对太极拳、剑技术学习和提高的需求。

3、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4、五式太极拳简介

   当今最流行的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其特点风格也有所不同。目前,以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流传较广。

陈式突出特点是动作古朴,其中有发劲动作。

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架式舒展、绵缓柔和,给人一种气势不凡、大气磅礴感觉。

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特点是在动作姿势上,身体上下成一线,更突出了柔和。

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从技击的要求出发,左手只管左边防护,右手仅管右边攻防;同时强调内气的潜转与动作的起承转合。

孙式太极拳多用开合式,强调活步。

5、二十四式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是以杨式拳架为基础,删去了繁难的重复的动作,创编而成。二十四式太极拳在编排次序上是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从原来“杨式”34个不同姿势中采取了20个姿势,从原来81个动作中简化为四组24个动作,使学习者易学、易练、易记,为太极拳普遍发展创造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