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0-03-10 20:52   发布人:王静   浏览次数:220

 

经济数学B》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00010

课程性质

限课课

适用专业

会计学院、商学院

开设学期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类别

基础通用课

课程类型

A类(理论课)

   

3

总 学 时

64

学时分配

理论学时:64      ;实践学时: 0    

实施场所

教室

授课方式

讲授

执笔人

代美丽

审核人

刘祥荣

制订时间

2018年9月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经济数学B》课程是我院会计学院、商学院、各专业对口学生的一门限选的基础理论课,不仅提供学习其它课程的必要基础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且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影响深远。

(二)先修后续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初等数学课程,《经济数学B》作为重要的基础课,既是连接初等数学的桥梁,又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与中职、本科、培训班同类课程的区别。

层次

区别

本科

理论性太强,强化逻辑推导能力

中职

知识体系侧重于中学数学知识的延伸

培训班

以强化知识点、训练计算能力为主

 

(四)课程设计思路

1.《经济数学B》课程为限选课。内容为:一元函数微积分。

2.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对接。在与各专业教师、学生充分交流后,结合我院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各个高职专业的教学内容,提高经济数学知识的适用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以下几点:

(1)数学知识的覆盖面不宜太宽,应突出重点,不过分追求数学自身的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淡化数学证明和数学推导。

(2)发挥数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功效。在教学中增加“数学史、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等有关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体现数学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效能。数学概念的引入力求从实际问题出发,突出问题的实际背景,以实际案例的方式呈现。补充、增加与后续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内容及具有实际意义的经济案例。

(4)强调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突出作用。强化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案例教学,力求突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重要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揭示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本质。

(5)注重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应用实例介绍数学建模过程,从而引入数学概念;同时开设数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6)选择适当的教学定位。根据高职高专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应尽量淡化计算技巧。

3.考核方式不断改革。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考核方式多样化。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理论、方法、能力三方面得到基本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经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基础;而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后继课程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踏实肯干、实事求是、不断努力的优良学风。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抽象概括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细致严谨、一丝不苟学习和工作态度。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踏实细致、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6、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知识目标

1、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及其图形特性;了解反函数、简单函数和初等函数的概念,掌握复合函数的概念。

2、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和极限思想方法;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理解函数连续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分类;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掌握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最值得方法。

4、了解无限求和问题的实际意义;理解定积分的定义和几何意义;掌握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积分基本公式;理解不定积分的直接积分法和凑微分法;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和分部积分法;

(四)能力目标

1、能建立简单的函数模型。

2、能应用极限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应用极限方法判断函数在某点的连续性。

3、能应用求导法则和求导公式计算导数;能运用导数和微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能解释定积分的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能解释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能应用定积分的性质和微积分公式计算定积分;能理解几何、工程上常见的无限求和问题。

四、课程内容

 

 

学习内容设置

知识

模块

序号

学习单元

 

学时分配(参考)

模块一:

基本知识

(必修)

单元1

函数与极限

10(理论6 练习4

单元2

导数与微分

14(理论8 练习6

单元3

导数的应用

16(理论10 练习6

单元4

积分及其应用

20(理论14 练习6

模块二:

拓展知识(选修)

单元5

数学建模与竞赛*

2(理论2

模块三:

数学文化(选修)

单元6

数学文化*

2(理论2

总计


64

 

五、课程实施

(一)教学设计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建议

模块一

基本知识(必修)

函数极限

1.函数

2.极限的概念

3.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与函数的连续性

4.复利与贴现

 

1.理解函数的定义,了解函数的几何特性

2.会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能将初等函数按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和复合形式分解

3.知道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4.能利用恒等变形及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求极限

5.能解决有关复利和贴现的计算问题

1.阐明函数概念,使学生了解函数的三种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基本初等函数及其特性,通过函数模型的建立,使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及意义,以实例剖析的方法讲授经济函数模型的建立,适当介绍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经济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2.通过函数图像变化趋势,概括出函数极限的描述性概念;结合函数的几何特征直观解释极限的存在定理及性质、讨论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极限存在问题;要强调指出极限运算法则的成立条件。

3.通过百万富翁问题的导入,能利用重要极限解决复利和贴现问题。

 

 

 

 

 

 

导数与微分

 

 

 

 

 

 

 

1.导数的概念

2.函数的运算

3.微分

 

1.理解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与微分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3.了解微分概念

4.能求出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

5. 能熟练地求出初等函数的一、二阶导数

6.能正确求出函数微分

1.通过几个实例引入,抽象出导数的概念, 结合图形,讲清导数的几何意义。

2.从导数的定义,部分地推出导数的基本公式,重点应放在记忆上。讲授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讲授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时,首先强调的是要分清复合的层次,然后按照复合次序由外向里,层层求导。

3.从实际问题出发,讲授高阶导数的概念与求导方法,重点放在求函数的二阶导数上。

4.通过实例讲授微分的概念,讲清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过程,并交待清楚导数与微分的关系。

导数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2.极值的几何应用

3.边际与弹性

4.极值的经济应用

 

1.理解极值的概念,掌握函数单调性、极值的充分条件

2.能正确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与极值

3.掌握边际与弹性的经济意义

4.能求出边际经济函数及经济函数的弹性,并能进行合理的经济分析

5. 能利用极值知识求解几何与经济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

1.结合图形与导数的几何意义讲清单调性的判定定理,通过训练学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利用图形讲授极值的概念,求出函数的极值点是求函数极值的关键。

2.利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掌握函数最值的概念与求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解几何和经济问题中最优问题的思想。

3.通过介绍经济学中的常用的几个函数,掌握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了解边际和弹性的概念,能进行合理的经济分析。

 

积分及其应用

1.定积分的概念 性质

2.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积分的基本公式

4.换元积分法

5.分部积分法

5.积分学的应用

 

1.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概念及其性质;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积分公式和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3.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4.能利用积分知识求解平面图形的面积

5.能利用积分知识解决经济中原函数问题及经济函数的总量变化问题以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问题

1.从计算曲边梯形面积引入定积分的概念,结合图形讲清定积分的一些基本性质,了解和式极限求定积分的方法。

2.以对求导数问题的逆向问题讨论,引入原函数、不定积分的概念。通过例题理解并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以基本积分公式为基础,通过变量替换不改变公式“结构”引入第一换元积分法(凑微分法)。

3.通过例题、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计算定积分的思想方法。

4.用例子引入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5.通过例题引入微元法思想解决平面封闭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6.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以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模块二

拓展知识(选修)

数学建模与竞赛*

1.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状况和竞赛规则

2.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数学建模论文的写作与优秀论文介绍 

1.了解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状况和竞赛规则。

2.了解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了解数学建模论文的写作。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建议安装相应的数学软件,进行教与学。

 

 

 

 

 

 

 

 

模块三

数学文化(选修)

数学文化*

1.阅读数学能带给你什么

2.阅读数学领域里的一座高耸的金字塔--拉格朗日

3.微积分的创立--牛顿与莱布尼茨

4.科学家族--伯努利

5. 最富创造性的数学家--黎曼

6.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儿

7. 概率论与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8. 史上三次数学危机

1.了解数学的重要性

2.了解数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

3.了解数学的发展与现实密切相关

4.了解数学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课堂渗透内容,主要有由教师引导介绍,学生了解。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搜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数学人文素养。

(二)实施方法

为实现本课程的目标,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倡多种教学形式,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

1.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数学概念

在微积分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极值与最值等重要数学概念都通过不同实例引入,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 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

在微积分的教学过程中,用问题驱动法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问题一环扣一环,便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实现,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用“讨论法”展开习题课的教学

在经济数学B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引导大家讨论问题,不但可以达到释难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用“对比法”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

在经济数学B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采用对比法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这样,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适时地利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处理抽象的数学概念

直观性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还帮助学生记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六、课程考核

本课程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注重过程监控与期末考核结合对学生评价。

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鼓励,加以肯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形成性评价:考核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数学建模小论文,占总成绩的40%。

期末考试:本课程由学院统一命题,采取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期末考试考核内容:

模块

考核内容

适用专业

 

单元函数与极限

会计学院、商学院各专业都适用

单元导数与微分

单元导数的应用

单元积分及其应用

七、实施条件要求

(一)师资队伍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队伍主要以专任、校内兼任为主,少量聘请水平较高的教师兼职,使课程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例保持为1:80。教学团队的学历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传、帮、带梯队,是一支学历层次高,教育理论扎实,教风严谨,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教学场所要求

主要授课场所为普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课程资源

推荐教材

教材名称

主编(著)姓名

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经济应用数学

冯翠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7

经济数学

姚玉菊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

推荐参考书                             

参考书名称

主编(著)姓名

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高等数学(同济版)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

数学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6

高等数学及其应用

吕同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4

高等数学(文科用)

刘立德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8

1.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开发并应用一些直观且形象的幻灯片、录像片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训练。

2.教师通过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设备等进行教学,申请数学实验室建设的工作,力争做到教师和学生应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通过教师机可以看到学生机的操作内容(学生演示、屏幕监视等),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3.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课件、电子期刊、数学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八、课程制定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九、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