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
高明浩

1
2
3
4
5
6
7
8
9
10

新建目录

发布时间:2021-12-27 16:08   发布人:薛梅   浏览次数:274

教学总结:课程思政实践--读书与学习同向同行
   从中发【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见”以来,中央先后多次下文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思政逐渐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主旋律。在这个大背景下,从思政课程进一步延伸到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教师也不断挖掘思政的新形势和新内容,思政教育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局势。如何让思政落地,寻找思政与课程学习的契合点,找到既能增进学习认知深度,又能够自然契合学生认知意愿的方式成为我课程思政研究的方向。
    阅读是能够让人不断进步,不断自省的良好方式,因此本学期我在教授《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的同时带领同学们阅读《苏轼传》,希望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挫折教育和百折不催的信念,培养学生“男儿至死心如铁”的“初心”。在读书与学习的同步中,我寻到了课程与读书的思政契合点-用管理学的观点去解读苏轼的人生和他身边的社会,意外的收获到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欢喜”,不僵硬,不抗拒,可以自然的将思政融入其中,用一本书贯穿一门课的课程思政形式。
   阅读是每个人的盛宴。在很多爱好中,我一直坚持着阅读的爱好。它让我深思、慎思、审视,给我时间去揣摩去端详,培养了我做事注意力集中、思维清晰、表述条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阅读可以让在浮躁社会中的人沉静下来,去燥驱郁,寻到内心的平衡。推荐学生读书最初的目的是可以让他们在沉迷短视频或者视觉娱乐的短暂快感中找回自己的注意力,找回自己的耐心,找回做事情必须的专心。本学期撰写课程思政论文一篇,写作思路如下:

image.png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意义

(一)高度契合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4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借助经典文学《苏轼传》之力开展《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尤为必要,能够帮助学生挖掘该书中的思政因子,如爱国教育、管理者思想等,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管理基础学》课程,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高度契合三全育人根本需求

从课程思政构建的根本目的来看,其主要以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主,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体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格局,对于学生个性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短时间就能一蹴而就的,要将其渗透到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源源不断地挖掘《管理基础学》中的思政因子,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助力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突破课程教学的困境,使学生能够找到《苏轼传》与《管理基础学》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促进整个教育过程的优化。

(三)能够促进专业教育与岗位衔接

任何课程教学均不能脱离专业发展单独存在,在《管理基础学》课程教学中,也要高度契合岗位需求。客观来讲,课程思政为专业课程与岗位联系纽带,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因子,将这些因子注入到今后的岗位实践中也能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专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管理基础学旨在培养更多管理方面的人才,弥补岗位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的漏洞,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促进专业教育与岗位的衔接,为岗位发展提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二、《苏轼传》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应用研究

(一)解析《题西林壁》,从多角度思考专业学习问题

《题西林壁》是《苏轼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有很多千古佳句,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该句话指出,观察事物的视角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这也启示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管理基础学》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看待某一问题时出发点不一样,产生的观点也不同,这也导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不利于把握学习内容的本质,也不利于深入理解学科内容。对此,我们可从这句诗词中挖掘其核心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以管理者相关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领导人,如苏轼,其在《望江南》中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也揭示了管理者的起步阶段的发展,作为管理者,要敢于突破舒适区,同时还要保持淡定,且不能甘于现状,要心存梦想,突破当下的舒适区,追逐自己的梦想。其次,苏轼在其所著的《满庭芳》中指出,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这也写出了成为管理者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管理与坎坷同在,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不断思考新的管理道路,开辟一番新天地。了解苏轼的管理思想后,学生也能深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不断挖掘管理者身上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认识到成功需要努力奋斗。在行为管理思想相关内容讲述过程中,我们也可挖掘《苏轼传》中王安石的管理思想,如王安石变法,从中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思考为什么失败,表达带来了什么好的启示?有什么缺点?从多个角度入手,帮助学生从专业角度分析行为管理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以沟通相关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通过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解析领导者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领导理论是管理基础学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重点解析领导者思想,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也可引入苏轼的相关案例让学生解析其精神,例如,苏轼提出的平民管理理念,其提出多种管理思想,如尚宽厚顺天道和人心等,与他的名字一样深入人心。身为管理者,他将自己与民众放到了同等地位,处处为民众谋福址,同时,苏轼还主张仁政,这也是千百年来儒家一贯主张的思想,对当代管理者的思想有很大的启发。在管理基础学领导理论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引入苏轼的领导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主题,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解析王安石变法思想,深化对组织相关内容的理解

组织是管理基础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块,该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组织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组织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解析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变法失败的原因。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时期为法治时期,金字塔顶端的统治者有最高的话语权,因此,宋神宗是王安石表达最重要的组织因素。在实际表达过程中,我们往往将重点放到了王安石身上,忽略了宋神宗在支持王安石表达过程中的摇摆性,这种摇摆性也间接促成了表达的失败。从组织层面来看,王安石变法没有稳定的组织架构,从中也能见组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上述案例的引入让学生思考组织的意义,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总结组织要点,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

首先,要着重分析组织文化,为避免管理过程中与手下的人产生冲突,在管理过程中要从组织文化入手,向被管理者传输组织文化,使被管理者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责任范围,遵循直属领导的管理,进一步分散管理责任,使整个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此过程中,各个组织的管理者也可通过组织文化的宣传稳定组织架构,增强组织的群体力量。其次,做好沟通工作,在组织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沟通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将重点放到一些模棱两可、具有威胁的信息上,解决这些问题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优化组织架构。再次,我们也可转变组织建立思想,如引进外人或重用吹毛求疵者,从外界招聘或从组织内部其他部门调进不同背景、态度、价值观或管理风格的人,为整个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使组织内容不断优化。最后,相关人员还要重新构建组织,例如,做好工作群体的调整,变更纵向层次和横向部门的划分,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提升群体之间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管理者还要再次分配决策与指挥权限,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各项规章制度,使整个组织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深化管理基础学教学内涵

爱国主义思想为《苏轼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课程思政的要素。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从阅读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灵活地注入到课程中,进一步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例如,苏轼的平民管理理念中有一点为宽厚为本,这也体现了仁政的思想,由此可见苏轼的爱国情怀。通过,苏轼还指出要赏罚分明、赏罚不定时、赏罚不宜罚。这也决定的苏轼为官生涯中对百姓宽厚有加、体恤不已。回归到管理基础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苏轼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谋取福利。如在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要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避免掺杂个人情感,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问题。从现代社会的管理可见,爱国主义精神是不可缺失的,管理者要联系当下形式,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内容吸收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之精华,以国家利益为重,创设良性的政商关系。

三、结束语

《苏轼传》中有很多思政因子,将其恰如其分地导入《管理学基础》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对此,我们要深度剖析《苏轼传》中的思政因子,寻找其与管理学基础教学的融合点,在此基础上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向,打造新的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