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古筝文化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1-11-01 15:57   发布人:李慧   浏览次数:380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 

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齐策》中一段话所述: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可见筝在民间的流行的广泛性。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筝柱来转调。 

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隋代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法:“促调转移柱”(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赋)。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 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明代已用十五弦筝。据明代《敦煌实录》云:“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正义合编》中有记载:“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并与当地的戏剧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有以“声”见称的筝;卫定音的筝(中州筝);齐雅韶的筝;武林逸韵的筝;闽南诏安的筝;江丝竹的筝;中州古调,汉阜旧谱的客家筝等主要筝流派。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的伽耶筝;具有草原风格的“牙托克”(蒙古筝);而日本筝则是唐朝传至日本的中国筝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持多唐筝的特点。历史上中国筝还曾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地。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板头曲》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小曲》也有筝伴奏。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筝、上海筝、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力转调筝,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