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青岛路绿廊

发布时间:2021-03-24 16:53   发布人:于玉梅   浏览次数:182

模式化行道树隔离带做法的设计方案

一、行道树隔离带现状及存在问题

原先的行道树隔离带满外尺寸为1.5米,包含两侧路缘石(一般道路一侧的路缘石为2025厘米,人行道与树池的隔离界石为10厘米)。路缘石还需要混凝土扶背,两侧路缘石的扶背混凝土宽度合计为30厘米,所以如果沿袭以前的行道树隔离带做法,最终的树池宽度只剩下85厘米左右,后期种树的时候,乔木的根部无法植入,也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按照规范,树池的最低宽度要求为1.5米。所以,有必要规范行道树隔离带的做法,为树木营造适宜的生存空间。

关于规范化行道树隔离带做法的设计方案727.docx


下图就是以前沿袭的行道树隔离带做法,树木生存的空间极其有限

                                               

二、关于对行道树隔离带规范化做法的几种处理方案

现在的海绵城市做法,各地陆续出了一些规范图集,有的城市已经实践了部分做法。图集有同有异,做法有多有少,并无细致数据支撑施工尺度。我们总的认为,海绵城市是一件很烧钱的工程,实践中做过了的,更不可取,管线过多会造成二次损害,所谓过犹不及。在比较了图集、某些城市的实践以及我市的现状后,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A、不建议在行道树隔离带内设置渗管、渗井,不仅建设成本高,而且填充的石子、渗管、土工布等对土壤破坏,挤压树木的生长空间。

B、在商业街区,普遍存在空间不足的问题,树下的空间包含树池篦子都成为珍贵的立足之处。树池应该尽量与周围广场平接,如果下凹会成为失足的陷阱;而商业广场的地面普遍高于城市路面,与广场顺接的树池可以承接周围广场的汇水,不考虑接受城市道路的汇水。

我们提出如下几种解决方案:

1、商业街区的铺装应用了透水材质后(尤其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透水铺装),已经很好的改善了广场内的树木生长环境,不再考虑引入道路的汇水。这样的树池篦子可以考虑小孔PVC格栅模式,按照树池的大小,随意剪裁;当然,最好统一规格及样式,建议采用下文所图示的树脂复合材质。

2、如果考虑引入城市道路的雨水(规范上宽度小于2米的树池不做溢流口),建议采用路缘石分段下落(留小口)的模式,且行道树下土壤低于路面。那样的话,需要树池篦子悬空,置于路缘石的混凝土扶背上。树池篦子需要有承重作用,所以建议采用树脂复合或者钢筋混凝土材质,就是本文重点介绍的模式化行道树隔离带做法。


树池篦子做成同心圆式,随着树木的生长,可以逐渐切割掉小圆。

如果树池篦子两侧的铺装架空铺装,这段空间透气透水,且无需种植地被来和乔木争夺养分,十分适合乔木的生长。盖板下可以覆盖树皮树枝,遮蔽杂草,浇水时是天然的水沟,管理养护都很方便。

3、有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一般都覆盖树池篦子)的路段,汇水流向行道树,所以不建议路缘石开口,市区的大部分地段都是这种情况。


也就是说,树池篦子1.8米长才能满足绿化带1.5米的最低要求。


我们设计了上边的行道树隔离带样式,认为这种风格模式能够形成很好的地方特色,提升我们城市的景观形象。

4、非商业沿街和居住区地段,如城市绿地、工业厂区地段,如果空间较为充裕(比如行道树隔离带宽于2米以上),则可以采用植草沟的模式,不用考虑树池篦子和其他覆盖。把路缘石开口做成雨水篦子模式,或者局部路段的路缘石直接下落至与路面平,将路面雨水引入行道树隔离带,回渗后多余的雨水排入市政管网,而雨水管网(雨水管道位于机动车道下方不宜进行雨水渗透)采用渗透材质(具备条件的地段采用明沟或暗沟代替混凝土雨水管),雨水将继续回渗至城市地下,起到削减洪峰、涵养水源的作用。

三、行道树树池篦子的设计方案

创立有自己城市特色的海绵城市做法,对以后的施工与管理有诸多好处。

我们设计的雨水篦子(用于城市商业沿街段人行道)统一大小,统一模具制作,有利于工厂化生产,或者直接厂家定制。

参见SketchUp制作的模型演示。

下边是我们设计的几种树池篦子方案,供参考。建议使用钢筋混凝土材质,或者定做复合树脂树池篦子,不易损坏,不易丢失,且可以选择颜色。

  下图为统一为边长1.8米的树池篦子,三个设计方案。



边长1.8米,做成2半,放置在路缘石的混凝土扶背上。空隙宽度2-3厘米(儿童的手足不至于卡在里边)。

在城市的商业街区,各种设施充斥着街道。本方案不建议建设过多的渗井、渗管、渗渠,亦不考虑径流污染(实际上,对于行道树来说,也可以完全忽略);而主要是通过有效的竖向设计实现雨水在地表的有组织排放,主要用来满足行道树的生长,同时道路可作为超标雨水径流排放通道。

 四、道路绿化设计需要明确的几个方向:

1、按照规范,行道树隔离带下不能设置管线,但是我市的行道树下一直有管线(建议管线以后设置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下边),以避免影响乔木的生长。

2行道树隔离带小于2米,不再设置溢流水口。我市的绝大部分路段,是不用考虑在树下的土壤里瞎折腾。如为树池模式,更无须设置溢流口。

3、广西省发布的规范,认为车行道路收集的雨水应直接进入雨水管道,人行道收集的雨水进入行道树隔离带,我们认为比较合适(虽然地域不同,降水量不相),由于现在我们的人行道已经做成了透水材质,乔木生长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以后的路缘石没有必要开口

4、行道树隔离带内,只能在不种树的位置设置(比如单位门口、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出入口等)集水渗井,但树下不要设置土工布和砾石垫层,原因只有一个——影响乔木生长。

5商业街区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不能设置绿带分割(除非空间足够充裕),造成通道狭窄郁闭,出入不便,使行人宁愿在大马路上行走也不愿进入其中(绿地内的自行车道例外)。

6人行道与自行车道相对位置要固定,人行道永远靠近道路一侧(方便接近公交站点),自行车道永远靠近建筑一侧,利于连续行驶。

7统一道路转弯半径模式,做足转弯半径,摒弃过去的单一“小簸箕”出入口模式,整个转角全部做成透水混凝土(只有盲道延续),使自行车和行人出入更加方便和人性化。

设计效果及照片如下(隔离墩样式可以变化):


 


 

 

 

法国的城市道路:


台湾的城市道路: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降水要多于我们的城市,但对雨水的利用却是一丝不苟。同时说一句,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道路断面几乎都是一块板和两块板,三块四块板道路断面设计,应该也是“中国特色。”

五、关于海绵城市的看法

目前的海绵城市做法,有了基本的理念,方向和要求。但具体到每一个位置细部,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能够落地实施的方案有待进一步探讨。有的省市出了规范,这些规范,大多也在摸索阶段。中国建设海绵城市,从没有到遍地开花,施工作法也创造了世界“之最”,难免有过头的风险。已经在做的城市,比如济南,有些地方已经做过了头,浪费大量人力财力。最常见的就是,汇水面积过大,造成树木内涝;土工布和渗水石子应用到树根下,影响乔木生长等。海绵城市实施,合理把握分寸非常重要。

比如海滨五路,商业街和自行车道、人行道汇集的雨水已经足够(雨水篦子能存储8厘米深的水,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还有下渗的水),再汇集道路的汇水,树木就要内涝了,路缘石没有必要再开口,也没必要设置渗井和渗沟。施工要结合现场考虑的。

最近看了不少“专家”和网友对海绵城市的一些看法,共识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应该做”,另一个是“烧钱”,事实就是,海绵城市应该做,但如何最少的烧钱,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一句话,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六、遵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

国标控制大方向,行标数字化一些,具体内容多,这些规范是众多老一辈专家多年总结的成果,值得我们遵守。2016年,新规范添加了海绵城市的内容(理念、方向性的内容居多)。本文仅讲述与道路绿化有关的设计,所涉及的规范主要是以下两种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