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思想总结

发布时间:2020-05-28 17:33   发布人:刘加志   浏览次数:457

 一哲学思想

    (一)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二)价值观

    1.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於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於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2.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3.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4.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三)政治观

    1.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2.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四)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五)军事思想

    《老子》也有相当篇幅的论兵内容,特别是该书多从考察历史和战争的角度来揭示其哲学命题,故所论往往对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唐人王真在所著《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曾说,《老子》五千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

    《老子》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兵者凶器”的战争观。早期道家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充分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进而在一般的意义上对战争持反对态度,这在《老子》一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老子》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与其清静无为的政治立场是相一致的。

    二是守柔贵雌、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在矛盾的统一体中,柔弱虚静的一方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刚强动躁的一方,因而主张贵柔守雌,以退为进。这一“柔弱胜刚强”的刚柔论思想体系客观上为弱小的新生的力量战强大而腐朽之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传统战略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无为之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仅是道学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如何评价和领悟并用之于实践,历来受到各阶层管理者的重视。古今中外有不少运用无为管理思想而取得令人赞叹的典例,更进一步表明了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精深微妙之处

(一)无为思想的产生

无为思想产生于我国先秦时期,大量表现在道学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之中。老子著书时,正处在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转变时期,根据大量的史料看出:在我国的春秋中叶,冶炼技术已经很发达了,随着冶炼技术的普及,铁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农业和工业生产上,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扩大了生产的领域,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推动了商品生产,使商业发展迅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促进了土地的自由买卖,提高了人们的商品意识,加速了经济制度的变革,使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制转变。这种剧烈的转变,触动了政治上的动荡。这种转变加速了竞争,引起了诸候国相互间的掠夺和战争 形成了大国间相互争霸,小国依赖于大国,因此,统治者便加重对百姓的税赋,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形| 成了两极分化,统治者生活奢侈,百姓饥寒交迫,这种分化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纷纷起来反抗,统治者就采用严刑来约束人民以维护其统治。

以上是春秋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概况,也是老子写出《道德经》而产生无为思想的社会根源。在贵族们贪得无厌,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面前,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以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后来又得到儒家、法家的推崇发展,形成了道、儒、法三家的无为思想体系。

老子在《道德经》五千言中,字里行间以无为思想一脉相贯,用无为两个字在一起来直接表达思想共十次,可见其份量之重。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夫子也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由此可见无为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二)无为思想的认识

自老子提出无为思想后,历来对无为的理解. 和认识上是众说纷云,阐释各异。

有的认为无为思想不仅仅是修身原则,而更主要的是代表一种政治主张,指出老子的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以柔克刚,以静制劲,以后制先的治国原则“无思想持积极肯定的认识。有的反对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是提倡软弱退让,无所作为,对社会、人生采取冷漠态度,不足以取等等。面对于一种学说和思想的理解认识,其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个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体验,哲学观点、政治主张等多方面去综合领悟,仅从无为这两个字义上去推演,难免产生误解。因此我们要从《道德经》的五千言中品读静思,便会大彻大悟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 万物之母。这是老子为的阐释立下的原则。“无”和“有”分别指的两种特性,指道无形而不可见;是指道虽无形而实存。”这里不能单纯地按没有去解释,而要从道的原则去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是指宇宙是本体和万物的根源,也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的深远奥妙就是透过加以观察领悟的。老子在《道德经》中给赋予了特殊意义,以此让人们领悟。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产生,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三层含义。一是顺应自然不妄为,道法自然无为思想的根基。一年四季交换,万物自生自长,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51章)。老子认为这就是天之道的无为,所以人之道也应效法 天之道的无为,遵循自然的规律,让百姓自作自息二是遵循客观规律去为,因为老子从来就没有说过要无所作为,就连五千言最后一句话都还在强调要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三是无为治国,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11章)。就是说有形的作为之所以带来利益,是因为无形的作为发挥了作用。对管理主体提出了要求,管理主体要无为容人、谦退、守柔,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三)无为思想对青年大学生的启示

当我们认识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和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后,如何运用于现代生活以体现出其蕴藏的巨大作用来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在这里我想就无为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研讨:

运用无为思想修身提高道德品质无为思想首先强调修身使其具备人格力量。老子对美德是这样勾勒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道德经》第8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善原则,老子在《道德经》中各有分解。其宗旨就是我们要有水的品质:滋润万物而不争名争利,处在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这样更接近,也就是更容易掌握到客观规律。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坚持善德、奉献仁爱之心,说话讲信用,办事求公道,发挥自已的长处,顺应自然,选择和把握时机不妄为。这就是一个管理者应该有的思想品德。

如何修身,归纳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内容,大致有四个要旨:

1.少私寡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7章)。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才能成为众人前头的领导。将自身的利益置之度外,便能获得众人的拥戴。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12章)。在欲望上要节制,不能过分贪求。要做到四忌四求;一忌私心,务求正确对待群众;二忌贪心,务求正确对待利益;三忌野心,务求正确对待权力;四忌色心,务求正确对待生活。两相比较,可以说无为思想对修身要求与现实是吻合的。老子说得好: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2章)。即应身教重于言教, 正人先正已,不居功不钻营私利。老子认为,生万物,德养万物,是无私的。人依而行,也应无私。老子所说的无私并不是要人们完全没有私,而要先人后已、先公后私。这也反映出老子的人生观。

2.自谦自省,在老子看来自谦的表现是:不自大,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为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我显扬的反而不能彰明;自以为是反而不能昭彰;自我夸耀的反而不能见其功;自高自傲的反而不能成为众人之长。足见自谦之益了。我们要善于自省,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33 章)。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认识人使用,但充分认识自已才是真正的明智。如果不经常自省,连自已都不能够认识又如何能认识他人,发挥他人的长处呢?老子又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道德 经》第71章)。要在自省中找出自已的不足而加强修身,不自省不知道自身的不足就会带来弊端。

3.功名荣辱,老子提出: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道德经》第2章)。居功不自骄是我们的体现,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有为, 一种无形作为的大忌。不求一已之功名,正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崇高,因而胜过功名,名垂青史。在荣辱面前,老子的看法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道德经》 第13章)。他提倡看淡个人荣辱,崇尚事业,如果看重个人的荣辱,则如大病患身。

4.思想品质老子提出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他称之为三宝,也是人的一种品质的三要素:一是要慈爱对待下属;二要节俭;三是在自身的利益上不要走在从人的前面。有不少人认为老子讲的:“不敢为天下先”,是指任何事情都不能走在人家的前面。按此解释,事事都落后于人,那怎么能上进和发展呢?老子在此将不敢为天下先”与慈、俭相连称为“三宝”,更多是指在自身的利益上不敢为天下先。

三、结语

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必须具有一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就要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重在继承和弘扬。我们现在的历史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又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中国的具体实际包含中国的文化传统。我认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中,老子的无为思想仍有其特殊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

    正确认识、理解和评价老子的无为思想。虽经历史的发展,但不可能包容全部内容, 我们要重视发掘研究,扩展创新。还要从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角度去分析研讨,形成立体认识,才能对老子的 无为思想理解得更完善。无为思想既可以用于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参与竞争、自我修养、人生处事等多方面,但在运用中务必着力于基本原理,领悟其方法而灵活掌握,切忌死搬硬套。我们应该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对 无为思想进行扩展创新,并赋予新的内涵,剔除其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所形成的消极因素,使无为思想中在传统道德和管理上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内容,在新时期得以继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