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2-09-06 20:52   发布人:潘小玲   浏览次数:1039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网络基础理论技能的基础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设计、组建、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等相关技术和技能,从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和技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认识计算机网络;能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构成:能认识计算机网络硬件:了解网络规划与布线;具备网络操作系统安装和设置的基本职业能力:能组建基本的局域网,能创建网络基本应用,有因特网应用的基本能力,了解网络安全及管理,能进行简单网络维护,在学习专业课程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认真负责的职业习惯。

(二)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具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认知,有配置和测试网络协议、划分子网的能力;

具备网络硬件设备的基本认知,有识别和选择不同网络硬件设备的能力;

具备组建局域网和网络资源共享的能力;

具备网线制作的基本能力;

⑤具备创建网络服务的基本能力,会创建WEB站点和FTP站点;

⑥能对网络进行简单管理;

⑦具备网络安全预防与处理的能力;

⑧具备构建电子邮件服务器的能力

⑨掌握网络互连技术

⑩具备正确使用网络协议的能力。

2、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

熟练掌握数据通信基础的基本知识;

熟练掌握网络体系结构;

熟练掌握TCP/IP协议集的使用;

熟练掌握局域网技术的使用;

熟练掌握网络互连技术的使用;

⑦掌握Internet基础与应用的基础知识

⑧掌握网络安全基本知识和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3、职业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三、课程要求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职业能力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教学,为学好本课程做好准备。学会分析网络拓扑结构。懂得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技术,增加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方向。

知识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拓扑结构;

4.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

5.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技术。

素质目标

能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价值,体会计算机网络为生活所带来的的便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职业能力要求

1.学会数据通信的相关技术。 2.懂得数据通信的过程。

知识要求

1.理解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

2.掌握数据通信系统模型的基本组成;

3.掌握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的数据通信方式;

4.掌握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同步方式和数据编码技术;

5.掌握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3种数据交换技术;

6.掌握奇偶校验码和循环冗余码两种差错控制技术;

7.熟悉信道复用技术。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良好习惯,树立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

第三章   网络体系结构

职业能力要求

1.把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与实际使用相联系。

2.ISO 体系结构和 TCP/IP 体系结构的比较。

知识要求

1.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分层设计的思想

2.掌握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及各层功

3.掌握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4.掌握TCP/IP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及各层功能

5.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区别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层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深度思考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观念的良好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

第四章   TCP/IP协议集

职业能力要求

灵活掌握TCP/IP协议集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知识要求

1.掌握UDP的特点、端口分配和数据报格式

2.掌握TCP的特点、端口分配和报文段格式

3.掌握TCP传输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

4.掌握IPv4地址的结构和分类

5.理解子网掩码的概念,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

6.理解地址解析协议和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7.了解IPv6地址的结构和特点

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尊重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

第五章   局域网技术

职业能力要求

能熟练掌握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会设置典型案例。

知识要求

1.熟悉局域网的特征、体系结构、802标准和组网模式

2.理解并掌握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3.理解并掌握以太网技术

4.掌握以太网交换机设备

5.理解并掌握快速网络技术

6.掌握虚拟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技术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良好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

第六章 网络互连技术

职业能力要求

掌握算机网络互连的概念、常用网络互连介质的特性及其用途、网络互连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常用的路由协议的基础之上,能够灵活地使用网络互联技术。

知识要求

1.理解计算机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

2.了解常用网络互连介质的特性和用途

3.掌握双绞线的制作与测试方法

4.掌握各层次网络互连设备的作用、特点与用途

5.掌握常用路由协议RIP、OSPF、BGP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素质目标

在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的基础知识上,通过教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独特魅力。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

第七章   Internet基础与应用

职业能力要求

着重掌握与Internet相关的一些概念、技术、服务与应用。并别能够灵活地掌握与使用Internet相关的技术、服务与应用。

知识要求

1.了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理解域名系统的概念、域名服务器的层次结构

3.掌握域名解析的原理及过程

4.掌握WWW服务的相关概念和工作过程

5.掌握文件传输服务的工作过程和传输模式

6.掌握电子邮件服务的相关概念和工作过程

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青年,做具有高尚品格、丰富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

第八章   网络安全

职业能力要求

着重掌握不同类型的网络安全技术,并且能够合理的解决所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具备防范网络风险的能力。

知识要求

1.了解网络安全的概念、网络面临的威胁及网络安全的内容

2.了解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

3.了解防火墙技术

4.了解计算机防病毒技术

素质目标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本课程总计56学时,其中理论知识学时共计28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实训学时共计28学时,分配如表2所示。

 

课时分配表(理论知识部分)

模块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学时

 

 

1

 

 

计算机

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

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拓扑结构

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

5.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技术

 

 

4

 

 

2

 

 

 

数据通信基础

 

1.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

2.数据通信系统模型的基本组成

3.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的数据通信方式

4.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同步方式和数据编码技术

5.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3种交换技术

6.奇偶校验码和循环冗余码两种差错控制技术

7.信道复用技术

 

 

4

 

 

 

 

3

 

 

网络体系结构

1.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分层设计的思想

2.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及各层功

3.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4.TCP/IP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及各层功能

5.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区别

 

 

4

 

 

 

 

 

4

 

 

TCP/IP协议集

1.UDP的特点、端口分配和数据报格式

2.TCP的特点、端口分配和报文段格式

3.TCP传输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

4.IPv4地址的结构和分类

5.子网掩码的概念,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

6.地址解析协议和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7.IPv6地址的结构和特点

 

 

4

 

 

5

 

 

局域网

技术

1.局域网的特征、体系结构、802标准和组网模式

2.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3.以太网技术

4.以太网交换机设备

5.快速网络技术

6.虚拟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技术

 

 

4

 

 

 

 

 

6

 

 

网络互连技术

1.计算机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

2.常用网络互连介质的特性和用途

3.双绞线的制作与测试方法

4.各层次网络互连设备的作用、特点与用途

5.常用路由协议RIP、OSPF、BGP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

 

 

 

 

 

7

 

Internet基础与应用

1.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域名系统的概念、域名服务器的层次结构

3.域名解析的原理及过程

4.WWW服务的相关概念和工作过程

5.文件传输服务的工作过程和传输模式

6.电子邮件服务的相关概念和工作过程

 

 

2

 

 

8

 

 

网络安全

1.网络安全的概念

2.网络面临的威胁及网络安全的内容

3.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

4.防火墙技术

5.计算机防病毒技术

 

 

2

合计



28

 

 

 

课时分配表(实训部分)

 

序号

实训名称

课程内容

学时

 

 

1

 

 

上机实训(一)

1. Packet Tracer的安装方法和简单设置

2.使用Packet Tracer建立网络拓扑的方法  

3.网络设备的简单配置

4.抓包软件WireShark的安装和界面

5.使用WireShark捕获数据包的方法

6.数据包的首部明细内容

 

 

4

 

 

2

 

 

 

上机实训(二)

1.常用网络命令的工作原理

2.常用网络命令的基本功能、命令格式、参数和使用技巧等

3. TCP报文的格式

4. 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

5. 学习配置本地计算机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等信息的方法

6. 练习配置一些无效IP地址时所出现的情况

 

 

4

 

 

 

 

3

 

 

上机实训(三)

1.交换机的物理端口,完成交换机与计算机的连接和测试

2.交换机堆叠与级联的区别并掌握交换机级联的连接方法

3.交换机各配置模式之间的切换方法

4.交换机的全局参数配置方法及配置交换机端口常用参数的方法

5.通过Telnet登录交换机的配置方法

 

 

4

 

 

 

 

4

上机实训(四)

1.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的方法并了解VLAN的功能

2.不同交换机上相同VLAN中主机通信的方法

3.无线路由器的配置环境

4.无线局域网的组建方法

 

4

 

 

5

 

 

上机实训(五)

1.双绞线种类的识别,以及直通线和交叉线的应用场合。

2.有关网络传输介质的知识,包括每一种传输介质的结构、电气特性、应用场合、制作工具与测试设备等

3.利用压线钳制作直通线和交叉线以及测试工具的使用

4.路由器的作用

5.路由器的互联方式

6.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方法

 

 

4

 

 

 

 

 

6

 

 

上机实训(六)

1.路由表的概念、静态路由与默认路由的关系

2.路由器基本参数的配置方法及路由器静态路由的配置方法

3.路由器默认路由的配置方法并了解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和路由算法

4.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并掌握RIP路由协议的配置

 

 

4

 

 

 

 

 

7

 

 

上机实训(七)

1. VLAN间通信的原理以及三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2.交换机虚拟接口SVI概念和配置方法并掌握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的方法

3. DNS的工作原理及有关域的基本概念

4.安装DNS服务器的方法

5.创建正向区域、添加主机等操作,实现域名到IP地址的映射

6.创建反向区域、添加指针资源记录等操作,实现IP地址到域名的映射

 

 

2

 

8

上机实训(八)

1. Web服务器的安装和管理

2. Web站点的新建、设置和管理

3.虚拟目录的新建、设置和管理

4.使用DESXpress软件对文件进行加密

5.使用DESXpress软件对文件进行解密

 

2

合计



28

 

五、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

(1)本课程为考查课,总成绩=平时考核*40% 期末考查*60%。

(2)期末考查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

(3)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参与活动情况。

六、课程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应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型课程的特点,突出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结合学习态度、课堂问答、学生实践、项目设计、团队合作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

3、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肯专研的学生应在评价时给予鼓励。